桓温——一个有勃勃野心的北伐大将军

    “王谢桓庾”为东晋得四大家族,这四大家族,也占了《世说新语》中大部分条目。桓氏一族发迹于桓温的父亲桓彝,桓彝是谯郡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西龙亢镇北)人,最初在齐王司马冏麾下任骑都尉,晋元帝时受封安东将军,之后“累迁中书郎、尚书吏部郎,名显朝廷”。桓温是桓彝的长子,是晋明帝(司马绍)的女婿,驸马。

      其时,北方的后赵政权与西南的成汉结盟,对东晋形成半包围之势,两害相权取其轻,灭掉成汉便成为东晋的首要目标,而完成这一任务的正是桓温,桓温也因此在朝中名声大振,后来升至大司马,长期执掌朝政大权。

        桓温(312年-373年),字元子(一作符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龙亢镇)人。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权臣,谯国桓氏代表人物,东汉名儒桓荣之后。

      桓温几乎把半辈子的时间都花在了北伐和劝说东晋朝廷北伐上面。

三次北伐:

      第一次,在永和五年(349年),后赵皇帝石虎去世,其后诸子争位,后赵国内混乱。其时东晋朝中就已经准备北伐,并由征北大将军褚裒主持北伐,但以失败告终。而桓温在当时亦随即移屯安陆,屡次上表请求北伐,但因其平灭成汉后威望太高,朝廷不愿桓温北伐成功而令威名更盛,于是在褚裒北伐以后提拔殷浩继续准备北伐,对桓温的上请不作回应。永和十年(354年)二月己丑日,桓温自江陵率四万步骑北伐,取道武关入关,又命水军自襄阳进至南乡郡;前秦皇帝苻健面对桓温大军北伐,派遣太子苻苌、丞相苻雄等人率兵五万驻屯峣柳以作抵抗。四月己亥日,桓温在蓝田县与苻苌等军大战,虽然苻生单骑突陈杀伤不少晋兵,但晋兵在桓温的统率下仍大败秦兵;同时桓冲又在白鹿原击败苻雄军。桓温在大败前秦军队后就继续向长安进发,占领灞上(白鹿原)。之后不久,桓温陷入缺粮困境。在战事不利和缺粮之下,桓温唯有在六月丁丑日迁关中三千多户人回到东晋。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我个人认为桓温这次北伐失败的原因有四:

1.缺粮

2.桓温个人骄傲自满

3.野心太大

4.他并不是“真心实意”来北伐的,他只是为了权力。

第二次:

      桓温于永和十二年(356年),在江陵起兵......八月己亥日,桓温到达洛阳城南的伊水,久围洛阳不破的姚襄于是撤去围城军,转而抵抗桓温,并在伊水水北的树林中埋伏精兵,试图诱使桓温率兵后退,在其后退时派伏兵突击。然而桓温拒绝姚襄后退的请求,姚襄意图依伊水而战,而桓温则结阵向前进攻,更亲身披甲督战,于是大败姚襄,姚襄逃到洛阳北山,及后更与余众西奔并州,桓温未能追及。随后,周成以洛阳向桓温投降。桓温及后留兵戍守洛阳,并且置陵令,修复各个皇陵后就押著周成及带着三千多家归降的平民南归。第二次北伐以胜利告终,这次北伐,大大提高了桓温的名望,他,也得到了更大的权利……

第三次:

          .......

      第三次北伐以失败告终,桓温一辈子孜孜以求的北伐就以这样的失败结局收场了。然而桓温却似乎丝毫不以为意,也不再谋求北伐,而是开始一门心思谋权篡位。从太和六年(371年)开始,在短短不到3年内,桓温废了一个皇帝(海西公),差点废了第二个皇帝(简文帝),而这仅仅是因为第二个皇帝死得太快,没来得及被废。

      桓温真正要的,不是北伐,而是权力,北伐不过是他为了篡取权力而打的一面堂而皇之的大旗而已。北伐虽然失败了,但他的真正目的——权力,却已经拿到了手。目的既然已经达到,又有什么必要再去打那面大旗呢?

      桓温生前十分忠诚,类似于王敦,可王敦最后的结果,也是北伐北伐,在北伐中,还病死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每一个篡位的大臣,都是由忠诚起步的【因为后期需要权利,所以应当早早的去夺取这个权力,以保自己的篡位成功】。

你可能感兴趣的:(桓温——一个有勃勃野心的北伐大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