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读《心经》,也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经只有一卷,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余卷中的一节。
《心经》的由来与玄奘法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为Prajna-Paramita-Hrdya-Sutra。至今,我们最常见的版本,是由玄奘法师翻译的,玄奘法师大家应该熟的,就是《西游记》里面那个唐僧。
经书的由来版本很多,相传玄奘法师年轻时,曾在四川成都一座寺院挂单参学,寺中有一位老和尚身生疥癞,人不敢近。唯有玄奘法师,为他洗脓血、涂药。老和尚疥癞病痊愈后,便将《心经》传授给他。而这位老和尚,便是观音菩萨所化现。还有的版本说是玄奘是在四川的路上遇到的这位病人。
按照佛法“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指导思想,我们不要有执念,总之概括起来便是玄奘遇到一名病人,然后对其施好,从而获得了这本经书。
值得一提的是,《心经》的心,不是“内心”的含义,而是“核心、纲要、精华”的含义。而经是指佛教真理, 还有一个词叫做律,指的是佛教的禁则及规矩。因此《心经》可以理解为,一本讲解佛教真理的精华小册子。
“空即是色”的卡顿
既然要读《心经》,必然要先了解其含义。百度百科上提供了一个解释版本,我就下载打印,进行研读。
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句我还能理解。
但是到了第二句:“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我就开始有点懵逼了。由于百度百科给到的解释看不懂,就开始从各个平台寻找对于色和空的解释,有的给出的是:色,指的是物质实体;空,指的是本质。也有的说是:色,是形态;空,是无形态。云云等等,无一定论。
这个时候,我的内心是崩溃的,因为无法找到一个官方的参考以及确定的版本,这种非要搞清楚“色是什么、空是什么”的执念,弄得自己很痛苦。
禅宗的理解
几天之后,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禅宗。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禅宗不是汉传佛教,又不离汉传佛教,是中国化后的佛教。
看了一些资料了解到,禅宗的主要要义在于破除西方思维体系中的二元论,也就是二元对立。二元对立简单来说就是非此即彼,比如“男与女”、 “善与恶”、“新与旧”、“保守与开放”等,都是一种二元对立。格林童话里对“小白兔”与“大灰狼”的定义,就是一种二元对立矛盾的状态。反对二元对立的思考模式,这是禅和哲学等西方现代学科的区别。
禅学中著名的一句话,禅无定法,说的就是禅不以知性分析来对普罗大众开示,倡导人们应该抛弃这些语言和概念,回到事物本性去。如果执着于二元对立,就会深陷在非此即彼的逻辑中。人们看到的是万事万物的区别和对立面,就会产生执念,既看不到生命的实相,也束缚了心灵的自由。虽然二元逻辑也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方式,但我们完全可以有别的方法,比如禅学坚持的,就是超越二元逻辑,消除分别心,从整体上把握生命,不再为凡人圣人而执着,不再为生死烦恼。
其实禅宗中蕴含的思维模式与西方思维模式的区别,也可以从中文与西方语言的区别中得出。作为中文,是由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是以表意为主的。每说一句话,相当于一组意象群扑面而来,从而构成对一个事物的理解,所以很多时候,对于中文一句话的理解,需要放到具体语境去理解其具体的含义。而西方语言,讲求的是精准,背后体现的是以逻辑为主的表现形式,比如英语时态有16种,而像法语这种更加严谨的语言,每一个词都会有二三十种变位,从而保证每次表达的精准性,这就让每次你想骂人的时候,绝不让对方理解为谦让,因此联合国将法语为第一书写语言,像法律条文这种严谨的重要文件在国际上都是用法语书写,从而确保表达的精准性。
从中可以看出,中文重在表意,重在“参悟”,而西方语系重在精准,重在“逻辑”。这其实也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主要区别。在绘画上,比如我们的国画与西方的素描;在医学上,比如我们的中医与西医,都是这种东西方文化区别的表现。
"空即是色、空即是色"含义及其衍伸
再回来看这句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了禅宗的启发,我们不应执念于色和空的具体含义,可以将色看作为有,将空看作为无。因此这句话,讲的就是“有就是无,无就是有”。
在禅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叫做“参悟”,也就是如何看破二元对立,理解“有就是无,无就是有”这个观点的过程,但没有指明具体的进入参悟的方式。在这里想尝试着,以逻辑的方式找到一种“参悟”的方式。
上面说到,“有就是无,无就是有”。在数理逻辑中,有的最好代表是“1”,当然在东方文化中“1”也是一个很好的“有”的代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作为无的代表,“0”便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因此,“有就是无,无就是有”便可以翻译为“1=0,0=1”。
我们不妨选取1=0,这个条件进行推演,0=1的命题与之类似。
在 “1=0” 等式两边加入一个 a,亦即
1+a=a,
将等式右边移到左边,便有
(1+a)- a=0。
不妨设,A=1+a,B=a,则有:
A-B=0,
减法代表的是取差异,而 A 与 B 又代表的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因此“A-B=0”便可以理解为,两个事物之间的差异为空,即两个事物不存在差异。
在上述推倒过程掐头去尾,我们可以得到结果: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等价于
“A-B=0”,
因此可以看出,所谓“参悟”便是要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也就是要理解“A-B=0”这个命题,也就是说,如果找到了理解“A-B=0”的方式方法,也就得到了“参悟”的方式。
那么,现在我们来讨论下,在什么情况下“A-B=0”这个命题是成立的。
不要忘记,这个等式中,A=1+a,B=a,因此在看这个等式时,如果头脑中一直有“A=1+a,B=a”这个执念,那么,无论如何,也是会有差异的存在,但是如果我们将 A,B 都看成字母,那么两个字母之间,必然是没有差异的,因此这个时候,等式必然是成立的。
注意,我们上述的思维过程,其实是将概念泛化的过程。之前我们提到过,西方思维模式的精髓在于二元对立,在于逻辑,过程就是通过二元对立,不断的在已知事物中寻找两个概念之间的差别,从而形成新的概念,这样不断的精确下去。在前面的文章《你活在你的假设里(叁)》中在论述整体发展方向时,我们也曾论述过这个问题。
这种二元对立的过程,展现在图中,就是从一个点开始,不断的通过二元对立以及逻辑的推演,从而概念的树杈不断的向外发展。
而所谓概念的泛化,说的是与上述过程逆向的一个过程,进行的是一种概念的归一的过程,也就是从树杈上的一点,不断向中心点聚合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的是,不停的将之前二元对立所产生的差异点进行合并,直到两个概念的分岔聚合为止,例如在下图中的概念1与2通过概念泛化的聚合,或是概念3与4通过概念泛化的聚合。
至此,我们找到了一种理解“A-B=0”的方式方法:是通过概念的泛化,逐渐找到概念 A 与 B可以聚合的点,从而完成 A 与 B 之间差异为无的状态,又因为: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等价于
“A-B=0”,
因此在这个状态下,我们完成了“参悟”的过程。
至此,我们找到了一种可以进行“参悟”的方式。
通过不断的参悟,不断的概念泛化,我们便可以将所有事物归结到一个点,这种状态也就是佛法所说的:“万物归一,万法归一”。
举个硬币的例子,硬币有正反面,如果我们将两个面上不同的字与花,概念泛化为“花纹”,那么两个面也就都称之为硬币的面,从而就没有了所谓的正反。
参悟的绊脚石与非洲大草原
在上述的逻辑推演中,我们看到了在理性上,我们可以通过概念的泛化达到“参悟”,这是一种技术手段。
但是,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我们的心理状态,我们的情绪上的执念,都会成为阻碍我们对于概念泛化的应用的绊脚石。
在《心经》提到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或是,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等。
其中,“五蕴”也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者。第一句的大意为:若达到了参悟,则会发现“色(实体)、受、想、行、识”等个人的感受、意识等都是没有的。
第二句也有相同的含义,亦即,没有对色(实体)的思维意识。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都要要归于空,归于无;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也要归于空,归于无。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心经》有如下命题:
由于达到了“参悟”,于是“五蕴皆空”。
而这个命题的逆否命题为:
当“五蕴”存在时,则无法“参悟”。
多说一句,所谓逆否命题,当原命题为:若a,则b时,其逆否命题为:若非b,则非a。逆命题和否命题为等价命题,如果逆命题为真时,否命题也为真。
从而我们可以明确看到,我们的“五蕴”,我们的心理状态、情绪,都会成为“参悟”的绊脚石。
便于理解,举一个极端并且可能会遭到质疑的例子。
记得在《关于·性·SEX》这篇文章中,我曾经论述过繁衍逻辑中的出轨问题: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份子,是无法摆脱自然界的规律的。在人类交配繁衍的过程中,从微观来看,上亿个精子企图穿破卵子的细胞壁进入到体内,精子具有无条件地冲向卵子、进入卵子的本能,而卵子则有着以无数的追求者中选择出一个候选者的本能,这就是性的原理;从个体上来讲,男性的生殖器官是凸出来的,而女性是凹进去的,容易滋生细菌,从以上两个事实可以得出,女性必然会在人类交配繁衍的过程中表现出谨慎、矜持和保守的一面。那么,可以想象,如果男性也在这个过程中表现为谨慎、保守和矜持,那么人类可能早已灭绝,无法大量的繁衍。因此,也只有男性在繁衍的过程中变得没那么谨慎保守和矜持,才可能保持物种繁衍过程的稳定性。因此,男性更容易与更多的异性发生性行为。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到,让男人出轨的原因,无论是从社会还是自然界,都给予了充足的原因。
自从写了这部分,很多读者与我反映说,“你这真是胡说八道,咋啦,还给出轨找理由了是不?”
在这里,我想通过“参悟”的方式,对这个事情进行一些阐释。
前段时间,借着朋友在非洲工作的机会,我去了一趟非洲大草原看动物大迁徙。
小鱼小虾,火烈鸟,羚羊,角马,鳄鱼,河马,鸵鸟,秃鹫,大象,长颈鹿,犀牛,猎豹,狮子等等,是他们的存在构成了整个非洲草原的生态平衡。
其实每种动物都会有他们的特性,比如火烈鸟,他一种非常胆怯的鸟类,只要你接近他50米以内,他就立即飞走,从不冒险与你接触。如果你将整个大草原看做是一个“社会”,那么我们可能就会对其贴上“懦夫”的标签,但是人家火烈鸟活得很潇洒,很开心啊。
又比如狮子,他们处在食物链的最上层,也是最懒的那部分群体了,不愁吃不愁喝,每次一开心,追这个猎物跑跑,锻炼身体的同时又能美餐一顿,同样的,如果依着社会标准,必然会给他们贴上“凶残”,“仗势欺人”的标签。
你会发现,如果深入到这个草原社会中,我们就会形成了对于他们在概念上区分,从而逐渐形成了对于概念的执念,依着草原上建立起来的“道德标准”,我们必然会对对于他们进行评价,从而贴上标签,很多时候,这种标签都带有情绪色彩。再回到这个段落的前面部分,其实,这些动物只是整个非洲草原的一部分而已,他们的存在是为了维持整个草原生态的平衡而已,换句话说,他们只是草原生态平衡中的一个棋子而已。这么看,你就会发现,之前的那些执念、标签、情绪,都成为阻碍你“参悟”的绊脚石,本身能看的很清楚,但是最后却产生了情绪,陷入其中无法自拔。
再来审视上面的那个出轨问题,人是高等生物不假,但是作为生物,我们存在的第一要义仍然是维持整个人类物种的生存及繁衍。我们处在这个社会中,有道德的约束,也由于自私自利及自己的得与失,我们为出轨这种行为贴上不道德的标签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你去掉整个社会所使你产生的情绪,泛化我们人的个体,而审视整个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你就会发现我们个体的存在,不过是整个人类物种存在的一枚棋子而已,而这个生态系统,或者说我们的母亲大自然为了维持人类的正常繁衍,她将男性的生殖器官凸出来,将女性的凹进去,在赋予了女性的被动,同时赋予了男性的主动,从而保证了整个人类物种的持续性。进而,我们“参悟”了。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个人的情绪或是由于处在某个社会、某个亚社会、某个群体中所产生的情绪以及心理状态,都会成为阻碍我们“参悟”的绊脚石。
将这个概念提出来,也是希望我们在“参悟”的过程中,能主动的去除障碍,尽快找到“参悟”的方向,从而尽快达到我们内心的极乐。
佛法云:
“万法归一,万物归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