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4日 星期一 晴
后天就要到北京大学第三人民医院报到了,需要7天内的新冠核酸检测报告,于是,早上便来到北三医院做检测,这是我今年第五次筛查核酸了,我的咽喉已经向我提出严正抗议了,没事儿就长驱直入它的地盘,引起一阵阵恶心、欲吐等反应,让它也是郁闷不已。
不过,我也是没办法呀!谁叫我当初是从疫情最严重的湖北来北京,又从疫情突然局部蔓延的北京返回湖北,所以来来回回都要查核酸。而且马上是在中国最高等的学府学习,所以,依旧要查核酸的。
不过,这次检查核酸非常简单,直接扫码关注“北医三院服务号”,在这个公众号上面办理电子就医卡,接着,在电脑上刷卡开核酸检验单,微信直接缴费,然后电脑上打印检验单条码,最后去核酸采集处采样,整个过程只需要10分钟就搞定了。核酸检测报告24小时后就可以直接在医院的公众号里查询得到。一切变得那么简单、便捷,查个核酸不再像上次那么麻烦了,科技不仅仅改变了生活,科技更是改变了医疗。
北京大学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如今终于有机会在这个梦寐以求的学校所属的医院生殖中心学习跟着乔杰院士学习,真的是非常幸运的,于是,查核酸导致的不适当然可以忽略不计了,心里满是欢喜。要知道这样的学习机会也是非常难得的,去年9月份我做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就在北京妇产医院学习,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我们的学习中断了大半年,中组部人才局的领导征求我们的意见后同意我们延长一年,于是,才有了这样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
要知道在家乡平日里的工作非常繁忙,事情真的非常多,千头万绪的,除了业务上的工作以外,还有大量的行政上的事情要处理,根本没时间静下心来好好学习专业知识的,这下依然可以把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我喜欢的专业上了,心中真是喜不自胜。
而且到北医三院这家拥有目前世界规模最大、治疗方法最全面的生殖医学中心学习,能够在这里学习于我而言简直是无法想象的事情。要知道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的诞生就是在这里。在科研方面非常强大,乔杰院士团队牵头的“配子胚胎发育研究与生育力改善新方法的应用”研究荣获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生殖细胞发育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及体外干预方法研究”项目,荣获2018年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同年,北医三院辅助生殖技术系列研究成果作为改变民生的临床技术唯一代表,入选“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
而且我们于本周三报道后接着就在线上学习2—3周后再下临床,磨刀不误砍柴工,有北大医学部的大专家、教授亲自给我们补齐理论上的短板,再在临床上去,这样在实际工作中就会游刃有余了。对于我而言更是给力,我可以边在家里学习边给孩子们做饭吃了。
在北京我们有一个陪读家长的群,大家每天都在研究怎么给孩子做好吃的,给这些高三孩子补充高强度学习消耗的体力。对于我这个厨房里的“小白”来说也是极大地学习。他们每天把做的美味佳肴都晒在群里,大家研究各种做法,并且进行点评,对于我跟着电脑教程学习做的排骨冬瓜汤,大家也是赞不绝口。
不过我的"刀功”还是太差了,有次把自认为很漂亮的图一晒出来,那些眼力特别厉害的大厨一眼就看出我切菜的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的。不过,这个功夫需要长期锤炼,看来我得向庖丁学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不过人家经过了19年才把厨艺练就成舞蹈,才把刀功磨砺出武功,因此,“路漫漫兮其修远兮”我还是慢慢跟着这些厨艺界的高手学习吧!
今天有一位爸爸加入了我们陪读妈妈们的群,他是做生意的,他爱人是上班族的一员,因此,只能是他把手头的生意交给人打理,自己亲自来给儿子做饭吃。据说,他也是特级厨师,非常厉害的,我准备周末聚餐的时候,请他亲自下厨,给孩子们做一顿大餐,让娃儿们可以好好补充一下的。
我在学习专业知识之余还可以跟着大厨们学习厨艺,也是人生一大乐事。我女儿对于食物特别挑剔的,对于食物“色香味”,我做得不太好,她都会直言不讳提出建议和意见。不过,到目前为止,女儿说的大多数都鼓励我的话,她觉得我做的饭很香,做的菜特别好吃,终于我慢慢对做饭有了一点点感觉。
以前对做饭的看法就是“麻烦”“累”“吃饭十分钟 烧饭两小时”,故而就算在家里老爸老妈公公婆婆怎么唠叨要学做饭,还是埋在自己的房间里两耳不闻厨房事。直到如今这两周陪伴女儿读书的时候,才发现做饭是一个真正让人舒适、放松的项目。现在买菜也挺方便的,下一个“盒马”APP,或者“美团”,直接在上面下单,要不了多久就会送货上门,还没有运费,非常便捷。
第一次独立烧菜,我自己感觉烧菜时仿佛就像打仗,烧完以后一片狼藉:砧板上可怜的蒜苗还落了一些,酱油也打翻了,满地都是水和酱油,菜烧着烧着就掉了出来,而明明美味可以出锅了,却总有一些不安分的家伙不能精准的从锅里到菜盘中。不过那时的我哪还在意这些,脑子里就只想着赶紧在女儿放学回家前把饭菜都做好,直到看到饥肠辘辘的女儿和童谣一起狼吞虎咽食物的时候,一切的疲惫烟消云散。
后来,慢慢地在多个菜品中寻找效率优化的方法,在小火焖排骨冬瓜的过程中(大约40分钟),可以看一下做菜的视频,背一下接下来该做的事情,接着做一些其他菜品的备菜工作;准备足够的葱姜蒜,然后在砧板上拍碎,提前预估多少个菜需要,多备一些,避免每做一个菜就要重新来准备;炒黄瓜的时候,可以顺手把虾仁身体上的虾线挑出来……如此一来,在厨房也真的是忙碌起来,当然也是有奖赏的,那就是时不时传来的菜香味和自己试菜时的激动心情,我边尝边对自己说:“嗯,味道真不赖,还像是那么回事儿!”
当然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有时候手里一滑,放盐太多,于是,加点糖中和一下,这样就不咸了,味道也好极了。以前我挺不理解,为啥每次做完饭,家人们都想要拍一拍照片的,轮到我了,做完以后也想着各种角度地拍,然后选最漂亮的发“朋友圈”,饭菜让“朋友群”里的人先吃,大概是辛辛苦苦后的一种仪式感交付吧。
《人类简史》中提到:“火带来的最大好处在于开始能够烹饪。有些食物,处于自然形态的时候无法为人类所消化吸收,像小麦、水稻、马铃薯,但正因有了烹饪技术,就成为我们的主食。”
感谢先祖们发明了火,从此有了熟食,并且掌握了烹饪的生活技能,并且在此后的几千年里日益精进。更重要的是老爸在厨房里做饭的身影一至激励着我,女儿鼓励的话语也给我打了鸡血,让我这些天坚持钻研如何做美食。这美食可以让孤独的灵魂不再寂寞,也可以成为凝结一群人的理由,让我们这个陪读群热闹非凡。而最功不可没的,自然就是这群背后生产美食的有趣灵魂啦!今天上完网课继续向美食进军啦!在做好一个医师的同时,也争取做好一个厨师,这是我接下来9个月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