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父母每天都要重新学习

1

所有的父母每天都要重新学习


孩子满月,从护士手中接过,小小的一只,护士说“你们可以把孩子带回去了”。

“就直接给我了吗?!怎么可能养得活?!”

襁褓里的孩子哼了一声,心里就闪过五百八十多条问句,“是不是冷了?”“难道毛毯太厚?”“是不是饿了?”“会不会刚才喂多了?”

7岁的时候孩子上小学,比自己当初上小学更兴奋。

“怎么这么快,怎么这么快,我竟养出了一个小学生!”

小书包里什么书都没有,有一本空本子,还有准备好的文具。一只小水壶怕她渴了,一块小面包怕她饿了。加一件小外套以防教室里冷,再放一把小扇子免得中午热。左右牵着孩子,右手提着她的东西。她蹦蹦跳跳的,一脚一脚轻轻重重地踩在自己心上。有点兴奋,又像考试一样紧张。

18岁的时候孩子成年,成年的那天可能还没有感觉。反而是过了两天意识到孩子已经高出自己一个头。

“我的天。。。”

手头的工作停下来,切菜的手放下刀,18年的事情一桩桩一件件在脑海闪过,内心复杂,孩子成年的失落,养大孩子的自豪,对孩子未来的担忧,孩子在身边的幸福,无数种情绪等她放学回家叫一声“妈,饭好了吗?”才堪堪压下。

每一天要面对的都是变化着,成长着的“新”孩子。没有一劳永逸的经验,也没有一蹴而就的教育。

每一天都要重新再向孩子学习一遍为人父母。


2

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成人


18岁那天最大的变化就是「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成人了什么都不会变」

朋友 A 的爸爸喜欢玩游戏,对女儿的感情还没有对马里奥深,A 有时候去找爸爸要基本生活费,会被爸爸大骂一顿,“养你有什么用,就知道花钱”。

朋友 B 的父亲出轨,被发现,差点丢了工作。正赶上 B 青春期,家里战火硝烟,一片狼藉。

朋友 C 的母亲再婚,继父对她动手动脚,C 鼓起勇气告诉母亲后,母亲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其实很多言情小说的悲情主人公设置也往往是这样。

但现实是几个朋友,家境都不错,长得好看,成绩优异。如果不是机缘巧合拼过床,我不会知道这些事。

没有人能在没有孩子之前做好父母的准备,也没有父母能够永远做好准备。

尽管想刻意避免,父母也会失误。


3

我无法满足你的完美期待


朋友 D 和父母关系不错。青春期的挣扎过后,有了隔阂。孩子内心想要满足父母的期待,却发现父母眼中的理想化意象相去甚远。

顺从,攻击,逃避,三种内心驱动力此消彼长。

想要满足父母的期待,被自己独立个性的攻击力所压制,想要减少内心攻击的欲望,却又忍不住想要逃避和父母的交流,真的逃避了,内心的顺从又大喊着伦理道德。

当离不开父母又处理不好关系,所有的孩子都会转向自我攻击。

“我是不是不孝?”

“我是不是做错了?”

“我感情真的冷漠吗?”

“我是不是有问题?”

孩子最大的问题,就是深以为父母都是完美的。


4

婴儿和成人的角色对换


凌晨3点,婴儿在哇哇大哭,成人起床照看,一时分辨不清婴儿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它那么小,它在哭,它无法自己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只能依靠具有攻击性的示弱要求成人的帮助。

成人算了算孩子上一次喝奶已经四小时,温了温奶粉,滴在手背,感觉温度适宜,抱起孩子,哼着催眠曲,成功得解决了孩子的问题,回到自己温暖舒适的被窝。

遇到问题时,成人会独立、主动地去创造一个对自己更好的环境。

只有婴儿,因为无力改变周围环境,只好借助于吵闹与生气。

父母在外赚钱时,碰到困难,逐一独立解决。工作出现问题,可以安慰自己一句 “并不是什么大事,每个人都会遇到。”

回到家看到孩子又在打电脑,怒火攻心,容忍不了他的“瑕疵”,理论不行棍棒上。

“我的孩子为什么不完美?”和婴儿“为什么我饿了还没有吃的?”有着相同的逻辑。

靠发脾气,来要求周边的环境自己变好。

然而父母不是婴儿,孩子也不是成人。父母不懂的,孩子除了困惑焦急也毫无应对手段。

“不要哭闹,不要大声喊叫。就如同接受工作会出现失误,接受你不完美,接受我不完美。在此基础上,让我们像成人对话般,心平气和地寻求更好的交流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你可能感兴趣的:(所有的父母每天都要重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