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名人的死讯,真的能警醒旁观的我们?

思考:名人的死讯,真的能警醒旁观的我们?_第1张图片

01

当熟悉的面孔突然消失,才让人深深体会到什么叫“世事无常”。

这几日,大家熟悉且喜爱的名主持李咏,武侠小说泰斗金庸,相继离世。

生老病死,本是人间常事。根据有关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每年全国死亡人口大约890万人,平均一天就有2.4万人。

因为他们是公众人物,所以特别容易引起关注。

由此引发的各种感慨文也随着涌来。要爱惜身体、多运动;懂得养生和保养;懂得珍惜时间、活在当下;要关爱身边的人;未雨绸缪,买保险等等。

死讯,从来就不受人待见,可又有谁能避免。活着的人,又有多少人能感受到死亡的真正来袭,而最能触碰的则是亲人的去世。

在曾看到一篇文章《和母亲的最后55天》,近5万字的篇幅,作者刘都用一字一泪,记录了母亲患癌住院治疗到生命最后一刻。

当时的我,一字一句,从头看到尾,中间忍不住落泪。字里行间,满满地流露出作者对母亲忍受病痛的心疼及母亲要走的不舍。

最简朴的文字,却沉重地震撼着读者的心,因为这是作者的亲身经历,由心而发。

不出所料,这篇文章火了,6万的浏览量,甚至简叔本人也给了打赏。评论近700条,不少都是鼓励的话,但是作者没有回复一个字,用他文里的话“ 除了母亲,没人有资格劝我坚强活下去。在这样的巨大灾难面前,劝人坚强,是一件特别残忍和无理的事。”

作为旁观的我们,不是当事人,很多时候“站着说话不腰疼”,跟着风潮,发发感慨,热度过了,生活如初,风平浪静。

又有多少人真的被警醒,真的想有所改变。


02

欲望使然

欲望是人生存和享受的需要,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人有多种欲望,有生的欲望,有生理的欲望,有对金钱财富的欲望,有对美色权力的欲望,有对成功和情感的欲望……

欲望,是本能的一种释放形式。

多数人都被欲望操控。连嘴和手,都得听之任之。

比如,知道烟酒伤身,却偏偏大饮大喝,不是戒不掉,而是舍不得这样的酒醉迷金,放纵潇洒,实在快活。

即便,有时听了几条关于烟酒过度的死讯,神经当时会有所触碰,但,一定没过多久,一切如初。该抽多少继续,该喝多少没停。

这正好能说明各种同类“光打雷不下雨”的事件:

减肥口号天天喊,该吃照样吃,该睡照样睡。不看手机多看书,结果书翻了两页,一扔,手机里想看的,一条不拉,补了回来。明天我一定不迟到,明天我一定不去打牌,明天我一定好好上班……

欲望如魔鬼,一旦恣意妄为,估计拿枪指着你的头,还舍不得扔掉手头的烟。

思考:名人的死讯,真的能警醒旁观的我们?_第2张图片

03

缺乏自律

自律是人们远离陋习,战胜自我的保障。

欲望再强悍,碰到坚定和执着的自律,也会不堪一击。

周润发爱跑步在圈内很有名气,多年前,他就养成每天都要跑步一小时的习惯。为电影宣传的时候,依旧是工作、跑步两不误,也正是这个铁的纪律,让发哥看起来依然年轻、充满活力。

50岁的白岩松,也说过:“我信奉的一句话:越自律越自由。我现在一周跑5天。这5天当中一定会踢一场球。”

我曾参加过一次晚宴,席间有一位领导,主人对他的喜好非常了解,备了上好的红酒,还有甲鱼。但是这位领导,只眯了一小口酒,甲鱼上了也没动筷子。主人以为是酒不好肉不香。

领导解释道:因患糖尿病,起初不重视,依旧大吃大喝,结果住院了一段时间,后来慢慢才调养好,现在食量一达到,上什么好菜,都不会想吃,这样控制,是为了有更长的命,和你们坐在一起。

话刚落下,在座的人,不由都鼓起掌。

在生命面前,面子、客套又算什么?只有自律的人,才敢这般底气十足,不受欲望,更不受旁人干扰。


04

心存侥幸

死讯当前,死因证实,对比自己,也发现有类似行径,但是很多人,在表面长吁短叹后,依然选择一尘不变。

他们会想:这种生活习惯的人多得去,大部分人不都活得好好的!那些天天锻炼的,不也有突然走的!这是运气问题,或是天命不可违。再说了,不幸的事,不会偏偏落到我的头上吧?

我们每一个人时不时都会有心存侥幸的时候。

有些是惰性促成,有些是自以为是,有些是愚昧无知,通过各种美好幻想,自我安慰,一切都会朝着好的方向,这些万一,统统与自己无关。

事实上,据中国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癌症数据,全国每天约1万人确诊癌症;每天约7500人因癌症死亡;到85岁,一个人患癌风险达到36%,也就是超过了1/3。

如此看来,这个几率并不低。

放在一个对自己负责,看重生命的人,想必是不会为了一时舒适,把赌注都放在这2/3上吧。

心存侥幸,无形中,把自己推向这1/3的可能性中。

思考:名人的死讯,真的能警醒旁观的我们?_第3张图片

05

好了伤疤忘了痛

本人亲自验证过这句老话。

第一胎剖腹产拆线时,痛得我哇哇叫“以后再也不生了。”一旁的医生笑着应了这句“好了伤疤忘了痛”。当时,我理直气壮地顶回去很多句,没想到,四年后,打脸地生下二胎。

的确,时间久了,当时的痛彻心扉也渐渐变得模糊。让你没多想,做了同样的选择。

这是话的本意,用在平时,多比喻人一旦过了好日子,就会忘了过去的苦日子,不能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不以为戒,没有警醒,不知轻重好歹,重蹈覆辙,必定自讨苦吃,自食其果。

如体重减到标准,便开始大吃不动;早睡坚持多日,结果连着几日酒局、牌局;戒毒成功,结果又抽了回去……

如此看来,除了忘了痛,还功亏一篑。

说来说去,还是意识上没有醒悟,行动上更没有自律,其它的都是周边因素,可大可小,关键还是自己。

伤疤一直都在,即便消除,它的位置,你也一定记得。它不会教你,该如何做,但它会告诉你,它因为什么在这里。


06

“没有彻底明心见性以前,都不是真正的了生死。”——国学大师南怀瑾

没有彻底谓摒弃世俗一切杂念,迷失自己的本性,这之前,都不是真正的了生死。

生死是大,他人的死讯,表面是个新闻资讯;进一步,它带来提醒和启发;再来,它让我们有所触动,自己是否该注意点什么;深入后,它警醒我们,是该行动了;最后,引以为戒,落实每一天,确实改变或改善了自己的思想、身体,甚至是生活常态。

警醒是必要的,没有被激活,就会有一堆的借口,自欺欺人,第一步都迈不出,更别提后面的自律和坚持。

但愿以后这类讯息,旁观者,少些一时感叹,多些深刻反思。

善待生命,珍爱自我。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考:名人的死讯,真的能警醒旁观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