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它是关于一个人在看透人生之注定失败后如何说服自己去耐心地完成这个失败的小说。
(一)“愤怒”——感知自我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些不好不坏的人,以他们的不好不坏,无情剥夺了霍尔顿愤怒的资格,而愤怒——至少愤怒——是一个人感知自我最快捷的方式。
这世上有多少人看透人生之虚无并感到愤怒,而这愤怒早就不足以成为个性、不足以安慰人心。事实上自从愤怒成为时尚,它简直有些可鄙。 一方面,霍尔顿渴望逃到西部,装个聋哑人,了此一生;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想做个“麦田守望者”,将那些随时可能坠入虚无的孩子们拦住。”
(二)“平庸”——无力教条
“他只是对自己的虚空人生感到恐惧,而出于自尊心,我们总是把恐惧表达成傲慢。”
有人说,满世界都是霍尔顿。16岁的霍尔顿,30岁的霍尔顿,60岁的霍尔顿。他们看透了世界之平庸,但无力超越这平庸。他们感到痛苦,但是真的,连这痛苦都很平庸。
这段话说得很好,的却如此,小说里的人物也好,生活中的人们也好,大家都讨厌虚伪,可是大家都在虚伪。他们讨厌平庸,却又懒得超越平庸。
霍尔顿反感假模假式,但不全反感假模假式者所宣扬的信条,只是对这些不配宣传的人感到滑稽而已。有个对比是,他对募捐的“表演者”和唱赞美诗的教士很反感,但对偶遇的两位修女却敬重,还捐了钱。他对真诚的信仰者从心底里还是尊重的。
(三)成熟与活着
“一个不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轰轰烈烈地死去,而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谦恭地活下去。”
这虽然描述的是当时背景下的反叛心理,但是霍尔顿始终还是带着他那不成熟,稍带颜色的隐形眼镜去审视这个社会。即使他坚信自己的选择,自己关于未来的美好构想,但也看得出他是在厌世,摒弃这个社会。那顶帽子似乎成了他伪装的第一步,无形之中给自己了一个保护层。
再想想书中的这句话,也就说明塞林格认识到愤怒与发泄并非解决问题的办法。明白了这一点,就会理解为什么在美国有许多地方小图书馆“禁”这本书的同时,许多大中学校仍把它列入必读书单,说明大家对它的价值心中有数。
(四)结果——他们无力成为“我”,但又不屑于成为“他”。
And I’m standing on the edge of some crazy cliff. What I have to do, I have to catch everybody if they start to go over the cliff – I mean if they’re running and they don’t look where they’re going I have to come out from somewhere and catch them. That’s all I do all day. I’d just be the catcher in the rye and all. I know it’s crazy, but that’s the only thing I’d really like to be.
有时候想要遇到这样一个守望者,因为每个人都会有霍尔顿这样的时候,感觉什么事情都背着自己的意愿在行走,可是到最后,在睡过一觉或者大病一场亦或者明白些事理之后之后,你总会找到回到正常轨道的时候。
总的来说,避开主人公“异化”人生两端以及“麦田守望”的种种争论之外,单就角色温度来说,霍尔顿的妹妹小菲苾是一个暖人的定位角色了。
当她提着手提箱出现在霍尔顿面前,并哀求霍尔顿带她一起走时。仅这样,便是一副温情的定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