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面试了一家公司的新媒体运营(偏社群运营),和hr以及新媒体运营聊了我对于社群运营的看法,没想到这么快就用到了秋叶大叔《社群》一书中的知识。
要知道就在几天前我对社群的理解还停留在普通的微信群。学习的理论知识通过实战得到印证,对于我来说是最好的反馈,给了我不断输入的信心。
他们是这么做的
面试的公司去年新开辟了一块业务,是做分销,就是帮别人卖东西。
比方说他们要卖一个知识付费的课程,他们目前采取的方式是先通过各种方式(比如说打入别的微信群)寻找一批潜在客户,用个人号添加对方好友。
加了人以后,先不急着拉群,先在朋友圈给对方点赞留言来维持关系。等到个人号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好友(即他们认为的潜在客户)后,再拉一个群。注意,这个群里的成员并不是课程的精准客户,只是他们认为可能会对课程感兴趣的一批人。
拉了群以后,也不急着卖东西,先发一些他们自认为群成员会感兴趣的文章、资料做互动,等到他们认为互动的差不多了,再开始推广课程,转化率可想而知。
再过段时间,整个群也慢慢沉寂了。(此处补充一点,客户付费够买课程后,就和他们没什么关系了,因为课程开发方不会向分销商分享购买者的信息,也就是说,之后二次转化够买和他们无关,他们只负责拉新,what?)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而运作这些事的人,就一个。
我的看法
如果我没有看秋叶大叔的书,或许面试的时候得知这样一个情况,根本无从判断好坏,因为市面上很多微信群都是这样运营的。
但因为看了书,有了自己的思考,我就发现问题了。
1. 没有趁热打铁
这家公司运用的方法是秋叶书中提到的先圈地(拉群),再卖东西。但这对社群的能量要求很高,群成员不会永远对社群保持新鲜感和好感,社群没有持续给他们提供想要的价值,他们自然不会关注,保持活跃。
付费是让群成员保持对社群长期关注的一种有效方式。在群成员对社群保持好感的时候,快速推出产品,通过付费加强链接。当然前提是,你的产品能够满足成员的需求。
2. 以为在朋友圈点赞就能让别人信任你
现在通过各种微信群申请添加的好友太多了,成为好友的成本很低。很多人以为在别人朋友圈点赞会给对方留下好印象,但不好意思,你的赞淹没在几十个赞里面,别人压根没记起你是谁。
就算记得,你以为靠动动手指点个不走心的赞,别人就会感动,然后相信你吗?别做梦了,这种幼儿园小朋友都能干的事,你还想凭它翻了天了?(这句是秋叶原话,很扎心但是很有道理。)
真正让客户心甘情愿买单,并且愿意重复消费,主动推荐给别人的,一定是你产品本身价值的吸引力,而非朋友圈的一个赞或微信群的一个红包。
3. 只顾自己埋头苦干,不懂得发挥势能
这家公司之所以新招一个社群运营,是希望她能够多积累几个拥有5000好友的个人号(微信个人号最多加5000人),然后拉群,推课程,再看哪些人对课程感兴趣,再细分成比较精准的小群。
这样的做法,社群流量完全依赖运营人员每天不停的加人,然后寄希望加到的人能够有意向够买产品,暂且不说工作量相当巨大,关键是,效果(转化率)很差,而且很难扩大规模,形成可复制的商业化运营。
秋叶大叔在新书的发布会上就说,好的社群管理者要有势能,激发你的种子用户,发挥他们的能量,让他们主动带来流量和转化。
4. 以为在群里发发文章,搞搞互动,就能增强粘性
拜托,现在的知识铺天盖地,很多人都有知识焦虑症,不知道选择什么来学才好。你真以为发几篇文章,就能让群成员买你的东西?(当然不排除广告文案写的很溜,别人心甘情愿入套的,比如有赞。)
秋叶的书里提到,好的社群要激发成员之间的互动联接,而不单是运营者和成员的互动,或是运营者向成员的单向输出,让成员持续保持参与感,成就感,也是社群运营的关键。
5. 奢望一个人能做好那么多事,那基本是企业领导的自high。他们总以为要看到成绩才增派人手、组建团队,却忘了没有足够的人手,哪来理想的成绩呢?
6. 拉新和二次转化是一整条销售链路上的两个触点,各自为战,信息不互通会扩大成本
诚然在这家公司,引发这个问题是因为他们是分销商,比较被动。但从销售角度来讲,引导老用户重复购买的成本比拉新的获客成本要低的多。
老用户的口碑传播也比销售方自己打广告更有力度,省钱省人力。
忽视老用户的维护,将眼光聚焦于新用户的拉新,是很多创业公司,或者创业项目的通病。这很大部分是因为运营者只关注眼前利益,而没有从长远角度考虑综合成本。
如果是我,会怎么做?
如果是我,我可能会采取秋叶大叔目前的社群运营方法,建立“产品型社群”,先有产品,再建社群。
通过产品来吸引精准粉丝群,通过付费来延长成员对于社群的关注,分担一部分社群运营的成本。
培养种子用户,激发他们的势能,扩大社群的规模。
通过社群运营,增强成员之间的互动,甚至举办线下活动,增强粘性。
持续推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让他们一直通过产品有所收获,保持对社群的粘性。
……(更多方法,详见《社群营销实战手册》)
如果公司没有足够的人力来运营多个社群(因为分销的产品比较多),那么我会选择1-2个产品,好好打磨出成绩,说服领导扩张团队。
如果不能组建团队,那么我觉得,不要轻易尝试搭建社群。可以学学有赞,打磨好每篇文章,把广告变段子,让客户在看段子的时候挑选商品,也不失为一种乐趣和营销方式。
写在最后:
勇于尝试很重要,学会避坑更关键。
面试的最后,hr和我说,他们目前也在不断摸索和试错的阶段,别人的方法不一定适合他们。
我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但不是每条路都有那么多坑。
我们不断学习和思考的目的,不就是借鉴别人的经验,避免踩别人踩过的坑吗?
我们在尝试一个方法前,需要去调查这个方法别人有没有用过?结果是什么?是哪些原因造成了这个结果?如果我还用这个方法,别人踩过的坑我能不能避开?
如果明知不能避开,还一味往前跳,美其名曰:没试过怎么知道?我认为这不是勇气,是傻气。
人生这么短,方向有时候比努力更重要。
选择正确的方向,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揣摩,将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
现在的我们,要为未来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