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秋招时,你开始找工作了吗?

1

9月只是短暂地开始了7天,各大公司的秋招信息就铺天盖地向我们袭来。

初升研三的我们还没有着急着毕业,社会就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让我们到它的碗里去。

被毕业之后,“找工作”这三个字比预想中提前了一段时间成为研三生活的关键词。

面临择业,应届生的选择好多好多。

有些人早早地在准备公务员考试;有些人想尽办法去公司实习,争取留任的机会;有些人为自己打工,创起了业;还有些人选择进一步深造。

一如有人喜欢梅花的凛冽,有人却偏爱兰花的芳香。有人无辣不欢,有人却嗜甜如命。在选择这件事上,从来就没有对错。

我无法用一句话简单地去评价什么工作好,哪一种选择一定最保险。因为这种问题根本没有标准答案。但我知道有些东西是亘古不变的。

2

第一点:永远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永远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因为篮子破了,鸡蛋就全碎了。

今年的猪瘟闹得特别严重,猪肉的价格也因此节节攀升。

牛肉羊肉太贵,鱼肉一直都不是百姓选购的主流,鸭肉也没有嚼劲。

鸡肉自然而然地成了猪肉的替代品,与此同时,鸡蛋的价格也被抬高。

老家有很多开养鸡场的人,小芳也是其中的一家养殖户。今年行情大好,按理说应该是只赚不亏,然而小芳却说她今年没挣到什么钱,手里根本没钱。

我妈惊讶地说“今年鸡蛋这么俏,小芳居然说挣不到钱,真是把我吓到了”再仔细聊下去才知道,其实不是挣不到钱,而是她挣的钱全都拿来还账了。

然而,同样是开养鸡场,牛叔叔的生意却做得热火朝天,手边总能拿出现钱来。

原因很简单,他并没有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他不仅开养鸡场,还开养牛场,还卖液化气,还做丧葬生意。

他深谙规避风险的道理,知道如何拿一个生意的淡季去填充另一个生意的旺季,也知道怎样的生意要用来维持自己的日常开销。

他的每一个篮子都有鸡蛋,即使其中一个篮子破了,也有鸡蛋吃。

连牛叔叔自己也说,光指望一个养鸡场根本不行,有收益就是有收益,没有收益就没有收益,完全就是靠市场赏饭。

所以我觉得,人永远都是要有忧患意识的。

有人曾说,公务员是铁饭碗。但之前看到一个新闻,天津公务员体制改革,部分岗位不再实行编制,而是聘用制。能干就干,不能干就走人。

十几年前,纸媒曾红极一时,当时写文章的人,随便写点东西就能挣很多钱。然而新媒体的出现,分走了纸媒很大一杯羹。

那些拒绝改变,不把新媒体当回事的传统纸媒人降级的降级,降工资的降工资。

所以这个世界上,其实根本没有绝对的安稳。因为你永远也不知道自己从事的工作哪一天会被什么人什么新科技代替。

所以凡事多给自己留一手,永远别指望一份工资养活自己。

3

  第二点:大公司不是唯一归宿

我曾以为所有985、211毕业的学生都会不约而同地去大企业,因为大企业总是和格局、视野、发展前景这些让年轻人魂牵梦萦,热血沸腾的词挂钩。

而且当周围亲戚朋友问起自己工作时,提起大公司总觉得有面,好听。

而提到小企业呢,很多人都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觉得那是loser才做的选择,觉得去了小企业就是低人一等。

我暂且不评判这样的想法是不是过于武断,但就我个人经历来看。我实习的公司是私人企业,不是央企,不是国企,不是外企,更不是世界500强。

但这里有很多名校毕业生,也有海归。还有一些从外企跳槽过来的员工。我没去过大公司实习,所以我不知道大公司的工作环境是怎样的。

但就我个人实习的公司来看,工作氛围轻松又自在,公司里的人际关系简单,领导和员工之间的谈话不是严肃又庄重的,而是平易近人的。

坐我旁边的同事,本科211毕业,曾有机会去某外企,却选择了这里。我问他为什么不去外企?他说那个外企经常出差,一个月30天,有20天在出差,这还是把周六周天都算上。如果不算周六周天的话,就是一个月都在出差。

而这家公司业内口碑还不错,而且很少有出差的时候。绝大多数的工作内容在电脑上就可以完成。

他不喜欢那种整天飞来飞去的感觉,所以选择了这家公司。

原来,在众人都想吃山珍海味的时候,有人敢说自己就是想吃小鸡炖蘑菇。

我舅曾跟我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不要看着别人做什么,你就去做什么,不然等到哪一天你意识到我之前是想成为谁,但我现在却成为了谁的时候,你连回头的路都没有了。”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痛苦是最致命的,第一种是拼尽了全力,却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第二种是拼尽了全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却发现这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而且第二种就是我舅说的根本回不了头的人。

曾看过一篇报道,某学院院长开学典礼上的一席话刷爆了朋友圈。他说同学们,你们一定要记住培养自己的爱好。因为艺术永远会给人以灵魂。

如果你现在好好读书,准备各种各样的考试。我敢保证你一定可以成为大律师,大法官。但与此同时,你也永远地失去了了解自己的机会。

所以我希望任何时候,你们都不要丢掉你们的爱好。

在世俗之外,在谋生之外,保留那么一点点个性。

是的,当你跟别人不一样的时候,不要急着问我为什么跟他们不一样,而是我为什么要跟他们一样。

这就是为什么我同学跟我说他的创业项目,想邀请我成为他的会员时。他讲的激情澎湃,但我却听得无动于衷。

因为赚钱的方式有很多种,他讲的这一种刚好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任何时候,追随自己的内心总是没错的。

4

  第三点:五年是一个人的成长周期

研究生毕业,基本都是在25岁上下。5年之后,意味着我们已经而立。想想就觉得可怕。

回想自己五年前在做什么,再对比现状,五年时间在自己身上刻下的印痕一目了然。

这样一来,就很容易能够想明白。如果现在着手用五年的时间投资一件事,会开出怎样的花,结出怎样的果。

5年前我19岁,大二,整天为绩点、论文、奖学金和考研忙得焦头烂额。5年后我24岁,研二,写论文对我来说是跳一跳就可以摘到的苹果,读博居然是我成功的捷径。

当时一心一意要读研,谁都拦不住的那种。因为读研对我来说就是一种光环,而我十分稀罕那光环,本科时候一看到研究生这三个字就很激动,心里总是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就是读研的料,不读研一定会后悔。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关心的东西开始从不接地气的天上跌落到有烟火气息的人间。

看到别的95后已经可以经济独立,回报父母,自己却还在象牙塔做梦,有时候会有点落寞。

后来发现,其实我们这帮95后的差距不是毕业以后才开始的,而是从大学就开始了。

我认识的一个旅拍博主,大一时和朋友四处穷游,去过中国的很多省,也去过好几个国家。沿途上拍下了很多美景和人文,大三时就已经开了个人摄影展。

大四时办理了暂缓就业,选择自己创业。现在,他买房的首付再有一年就可以凑齐。对了,他是打算在广东佛山买房。

虽然成功是不可复制的,但成功一定有迹可循。

看看这个博主大学时走过的路,就知道为什么今天他可以成为95后的佼佼者。

其实我非常不愿意承认95后和95后之间已经拉开很大差距了。

因为25岁是一个多么金光闪闪的年龄,接受过一些社会的打磨,不再那么稚嫩,但仍然葆有一份初衷。在个人的现实主义情怀里夹杂着些许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

明明一切都还是未知数,明明一切都有可能,怎么忽然就输给别人了呢?

但我后来就想明白了,这不是输赢问题,而是个人选择问题。

所以,在种好你这颗五年之树之前,请好好想一想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吧。

在名利和身份面前,在安稳和不确定面前,你更喜欢哪一个。请朝这个方向为自己的30岁埋下一颗彩蛋,若你深耕,它必会给你惊喜。

凡事有因果,今日的果只不过是昨日的因。同样的,今日的因也会是明日的果。所以循着一个人的脚步一步步往回看,总能窥见他成长的痕迹。

那些人生路上的转折点也往往暗含其中,只是当你第一次和它碰面时,你还以为只是极平常的一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又到一年秋招时,你开始找工作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