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与立场》 拆除自我中心的围墙

      无我是最高境界,没有自己的私利,就不会有那么多痛苦。看别人痛苦很快就会过去,而自我中心会放大自己。


《思辨与立场》 拆除自我中心的围墙_第1张图片

思维的枷锁

      日常生活中有这样的现象,无论什么事都能找到充沛的理由来证明其正确性、合理性、非做不可、无法阻止,但是我们又无从辩驳。虽然我们知道是不合适的,但无法反驳、无懈可击。如果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无论做什么事,都能为自己找到理由来证明自己做事的合理性,孔乙己就是最典型的自我蒙蔽型的人,即便“君子固穷”、“偷书不算偷”。这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形成的诡辩思想。

      由此及彼,我们往往会为自己所思所想所为,找出合理的包袱,找到“不得不”的理由,层层制造思维的枷锁。我们即刻的欲望、痛苦、想法、感受深深地主导了我们的生活,在舒适区里,我们为自己寻找“我不行”、“就是这样的”、“无法改变”的借口,然后用不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完成了无任何普通人无异的宿命。与别人一样,这点让我们很有安全感,一份心安。

      这个枷锁限制了我们对自己的想象,故步自封,认为思考过却从不考虑思维是否精确合理公平,认为努力过却不深入思考个人发展、自我完善,不会主动发现自己的弱点、偏见和自欺。我们总是沉迷于自己认为对的想法,而不去动态地审视它,只要满足自己的需求和目标,在潜意识里屏蔽异己的声音,为自己的思想行为合理化而不惜代价。反对自我的思想或者否定社会共同的价值观,会令人痛苦、蒙羞、害怕失去体面、遭遇嘲讽与批判,那是万万使不得的。我们维护自己的权威,维护统一价值观的权威,结成了互相维护的思想围墙。然而,各种思维的枷锁,令我们越陷越深,形成了缺乏逻辑、有失公允的自相矛盾体,炙烤着我们的内心。

成也萧何败萧何

      成功的自我中心的潜台词是,人人都要面对现实。“社会就是这么残酷,不面对现实,就要被淘汰。”“丛林法则”是最好的定心丸,为了达到目的放弃公平性,只有当需要时才会考虑别人,这种考虑也是为了目的而服务,一切以目标为导向。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遵循丛林法则做事,看起来很成功,但是这种成功和容易被其他“丛林法则”的运用者取而代之,爬得越高落差越大。

      失败的自我中心,沉溺于顾影自怜、遇人不淑、怀才不遇的自我哀悼。把所有的结果、问题、错误归因于外界,主打基调是抱怨和指责,问题如其所愿,接踵而至;永远自己沾光,吃什么不能吃亏,说话要占上风,做生意锱铢必较,占有欲越强,流失得越快,路越走越窄。

让深藏的自我中心无处安放

      自我中心的城墙坚毅而隐蔽,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日常,我们的人际关系、成长、成功、幸福,均系于此。忽视自我或者假装思维公正,对自己的这份恻隐之心,无法冲破那牢固的自我封锁的墙。你或许经历过他人的自我维护而受委屈,如果看到别人内心潜藏的自我袒护时的洞察力会更加清澈、心如明镜,那么请用这份洞察力和明镜,审视一下自己,意识脱离肉体之外,旁观自己的言行,是否也存在牢不可破的城墙?探索你说塑造的自我达到什么程度?

      试问,当你看待一件事、思考一个问题时,是否公平而不带偏见, 是否以事实为依据,是否有逻辑性而不自相矛盾,是否受社会、文化、信仰等观念影响而无法独立判断?

  “它是真的,因为我相信它”。——自己的视角一定是对的。

  “它是真的,因为我们相信它”。——我们的团队的视角一定是对的。

  “它是真的,因为我想相信它”。——按自己的意愿判断,无论荒谬或是真伪。

  “它是真的,因为我曾经总是相信它”。——我的信念是坚不可摧的。

  “它是真的,因为我相信它符合我的利益”。——唯利是图,信仰财富、权利和地位。

      这些语句看起来搞笑,却主导了我们的思维城池,在我们的信念之上构筑了安全防线,牢固的城墙,颠覆了我们的初心,只要是符合我们所设计的合理化答案,就是“不忘初心”。

修炼无我之境 拆除思维围墙

论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杜绝四事:“凭空臆测、武断绝对、固执拘泥、自以为是。”
王国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如果你在生活中感受到了负面情绪,一定是思维出了问题。人生中的委屈,没有比苏格拉底临死前的坦然更痛苦,他为了捍卫法律威严,即使法律是不对的。

      效仿圣人的言行,修炼无我的境界,拆除心中那座封锁自己思维的城墙,吸嗅思维的清新之气,将自己的言行反显于外,表里如一;一贯地公平合理,客观辩证地待人待事;换位思考,站在对立面考虑会让人际沟通更加柔软。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辨与立场》 拆除自我中心的围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