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爱,能够使一个老师变以得聪明起来。

  今天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每一个老师都是故事》中的《陈玲:爱生如子》一文,很受启发。

  有人问爱生如子的陈玲老师“你这么爱和尊重孩子,难道不怕没威信吗?”她毫不犹豫地回答:尊重学生,意味着尊重他们的人格,而不是迁就和纵容。尊重和严格要求不矛盾的。对我来说,就是从来不说伤学生自尊心的话。我也批评学生,有时候还特别严厉,但无论多么严厉,都不会损害他们的脸面,也就是尊严。不应该把爱和严对立起来,好像爱学生就没威信,或者说就是不爱学生。不,“严”正是爱的一种表现,正所谓“严师出高徒”。班主任完全可以也应该大胆地严格要求学生,但要让学生和家长明白老师这样严,正是因为爱他,是为他将来好。

  记得有一次听到这样一句话:“现在的学生为什么不能打,能打呀,但你打他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真的为了他好,还是为了成绩好,还是为了其它什么原因(影响你上课,冲撞你,甚至是没有积极参与补课……)”我上学时经常有学生挨打,但最时隔多年,有很多那些总被老师批评的学生和老师走得很近,为什么?因为那时老师是真心为学生好的,没掺杂其它乱七八糟的东西。所以家长接受,学生当时可能不接受,但迫于家长还是忍受了,而经过时间的验证也证明老师是为了了他们好。

  陈老师爱孩子,却不是那种什么都包办的老师,班里的日常工作尽量交给学生自己去做;教学工作也尽量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她的数学教得很校棒,特别擅长讲,但在学校课堂改革的热潮中积极转变教学方式,通过导学稿和小组合作的形式,尽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自己却尽量少讲。曾经她因病住院十三天,数学课基本上是让学生自己学。小组合作模式很好,学生完全可以独立学习。

  这一点我在教学中也有所应用,我教信息技术,没有投影又没有网络教学条件,于是我采取类似于陈老师的“导学稿和小组合作的形式”:我先教组长,再由组长教组员。而且我也允许他们扩展,因为信息技术是比较活的一站课程,同一个目的可以有很多种方法。而且我鼓励他们以组为单位,比较一组的方法更好,更多,而且完成任务了会奖励他们玩一些电脑的小游戏……这样下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但玩游戏的情况却很少。曾经听一个亲子课程的老师说为什么孩子要玩手机玩游戏,是因为手机和游戏比你更有吸引力。在我自豪的分享我的“教学成果”,竟然得到了某些领导的:“不应该让学生去教,学生教你做什么?”我在李镇西老师的序言里好像也找到了答案:这么一来(放手让学生自己管理),我是不是就什么事都没有了呢?当然不是,作为班主任,把管理琐事交给学生之后,自己并非什么事都不做,而是把自己真正还原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找学生谈心,深入学生心灵,研究学生思想……

  虽然我当时不是班主任,但信息课堂是我作主的,信息课程又比较灵活,我这样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后,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反倒比我教他们学、练的效果更好,而且也减轻的我了压力,也弥补了教学条件的不足(没有投影,没有网络教学),同时我也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在家都用多久电脑或手机,都用来做什么?家长干涉吗……也帮助了一些学生很好的应用电脑和手机,因为我是科任老师,所以“干涉”的力度也有限。但通过阅读陈玲老师的教学经历我更加自信了,教学过程中我也批评学生,但也是从来都尊重学生,不让他们下不来台,所以学生也常常有悄悄话对我说,由于我能理解学生,也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有些学生会有些过格的行为,我也会透过行为去探索他们背后的原因(冰山理论),虽然由于身份原因未必能解决,但起码我自己不会像以前一样对他们的行为不解,生气。

  陈老师这么细心地关心学生,但却不会照顾自己,她爱人曾说:陈玲的独立生活能力很差,也不会做饭,家里一切基本上都靠老公,这样一名“并不能干”的陈老师,因为对学生的爱,却具有了教育的智慧?这大概就是于漪老师说过的一句:“对孩子的爱,能够使一个老师变以得聪明起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孩子的爱,能够使一个老师变以得聪明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