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小小小小的火》:母亲的身份,是血缘关系还是爱决定?

123《小小小小的火》:母亲的身份,是血缘关系还是爱决定?_第1张图片

时隔三年,华裔女作家伍绮诗新作《小小小小的火》出现在读者的面前。在国外,《小小小小的火》一口气拿下27个年度图书大奖;在国内,新书还未上市就因为封面的版权问题已经在社交媒体争论了几番了。可以想象,这本书一上市点燃肯定不是《小小小小的火》,而是一场汹涌的大火啊。

《小小小小的火》和《无声告白》的写法有异曲同之处:悬疑的手法写家庭故事。《无声告白》开篇就把结果告诉读者——“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同样地,《小小小小的火》开篇就告诉读者“理查森家的小女儿伊莎贝尔终于精神崩溃了,一把火烧了她家的房子。”然后,故事的叙述开始铺开了。

米娅,流浪艺术家,独自带着十三、四岁的女儿珀尔,在一个地方住一段时间,创作她的新作品。当她们来到西克尔高地,租住理查森家的房子时,她们决定在这里安顿下来了。但是,珀尔和理查森家的四个小孩交上了朋友后发生了一系列事件:莱克西堕胎、珀尔与崔普相恋并有了性关系、米娅帮助餐馆同事贝比与麦卡洛家争夺女儿抚养权的事件等,号称“规则是秩序之母,是营造和谐的关键”的西克尔高地再也不平静了,米娅和珀尔只能再一次离开。与以往不同,这次离开有了一个追随者:理查森家第四个小孩伊奇。


123《小小小小的火》:母亲的身份,是血缘关系还是爱决定?_第2张图片

《小小小小的火》的价值观还是二元对立。房东理查森太太,一个土生土长的西克尔高地人,信奉人生经过规划才是成功,乐善好施,看待事物非黑即白。在她狭隘的人生观藏着傲慢、无休止的价值评判和不守规则。而她的新房客米娅,把摄影艺术当成人生至高无上的目标,认真对待生活却随性,在一个地方住烦了就换个地方住。米娅知道人生里有很多的灰色地带,她懂、还能灵活地处理好。一种是计划好的人生,一种是即兴的人生,究竟哪一种更好呢?作者借米娅之口说:“永远记得,你呼吸着的每一个瞬间,都应该去过你真正想要的生活”。但是,小说的结尾富裕的理查森太太对米娅下发了“逐租令”,米娅和珀尔再一次踏上流浪的旅程。可见,究竟哪种价值观更好,作者伍绮诗并没有明确地告诉读者。

《小小小小的火》的价值观的二元对立还体现在一个主题的探讨:母亲的定义是什么?是血缘关系还是爱决定了母亲的身份。作者花了很多的笔墨在贝比和麦卡洛太太两个人争夺小米拉贝尔(周美玲)抚养事件。贝比,中国广东籍,初到美国与男友生下女儿,无力抚养丢弃在消防局。消防局将捡到的婴儿送给未能生育的中产阶级麦卡洛家。婴儿只有一个,法官要么判给生母贝比,要么判给麦卡洛太太。大家依此分为两大派,主要以米娅和理查森太太为代表。

米娅帮助贝比的行为,表明她是赞同法官判给生母。毕竟,当年只有22岁的她也是做了这样的选择。米娅极富摄影天赋,但她的父母却认为这是不务实,拒绝支付她的大学费用。无奈,清高的她为了继续攻读艺术课程,她选择了代孕赚钱。可是,弟弟出车祸后,她改变了想法:生下女儿,自己抚养了。

理查森太太本来没有什么观点,但因为麦洛卡太太是自己的好友,生活富足,非常喜爱小孩,这些是养育小孩子的重要条件。因此,理查森太太用自己的行动帮助好友赢回官司。

虽然大家的讨论都是二选一,但是生活并不是按理出牌。法院把婴儿判给了麦卡洛一家,但是贝比趁机偷走了婴儿并带回中国。由此可见,关于母亲的身份讨论,作者倾向于有血缘关系又爱小孩子的母亲是真正的母亲,次等的母亲是爱小孩并有抚养能力,下等母亲是有血缘关系但不爱小孩。

正如《华尔街日报》评论本书所说:“伍绮诗因其人类学家的背景构思出这本书的设定。她的构思无疑是精巧的,让故事有了一种超凡的阅读快感。”

本书的构思非常精巧,选择的元素非常贴合读者的日常生活:房东与房客、务实与艺术追求、青春期的爱情与性、女性生娃和学业的矛盾、特权阶级与底层人民以及生活方式等。这些看起来复杂的问题,作者以她高超的驾驭能力写进了将近四百页的小说里了。

本书唯一的遗憾,大约是理查森太太的内心情感挖掘得不够,缺乏一些细腻的生活细节描写,停留在理念层面的空洞。相比之下,米娅的形象非常丰盈。这种反差会让读者误以为米娅的理念就是对的,其实,这是一种偏执。

生活中,很多时候要像米娅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能否追求得到还是需要规划生活的。



2018年,灵林玖玖原创。

你可能感兴趣的:(123《小小小小的火》:母亲的身份,是血缘关系还是爱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