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读《卧底经济学1》

        合上这本书,注意到它的副标题——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这就是这本书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作者就是希望通过这本书告诉读者,经济学家是怎样看待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并且隐隐然以为豪,作者显然是一个爱分享的人,希望读者们都能像经济学家那样来认知和理解生活。

        开篇作者就迫不及待的给大众普及了一个基本的经济学常识,价格不等于价值,在很多人的概念里,这就是差不多的意思,但作者告诉读者,这两者差别大了。作者没有像一般的经济学著作那样给出一堆价格决定的公式和原理,而是引入了稀缺这个概念,从生活中大家习以为常的场景出发来解释,比如同样一杯咖啡,从价值角度来讲都是一样的,但繁华商圈的就会比僻静小巷的咖啡价格卖的贵不少,因为繁华区域的咖啡店面相比偏僻地区的咖啡店面来说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同样价值的商品,稀缺程度的不同决定了价格的千差万别。

        所有的商业活动都是围绕需求而产生的,而需求为什么会产生?是因为某种资源肯定是稀缺的。作者认为所谓商业模式的创新,无不是找到了某种稀缺资源,然后通过商业方式逐渐把这种稀缺变得不那么稀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获取巨大的商业利益。Google是一个伟大的公司,也是一个巨大的商业创新开拓者,大家都用过他们家的产品和服务,Google首先找到了人们高效搜索信息服务的稀缺,于是通过技术手段打造了Google搜索,成就了今天的商业传奇。作者还指明了另一种成功的也是常见的商业模式,就是认为营造一种产品或服务的稀缺,并且维持这样的稀缺,就比如我们常见的飞机的头等舱,就是航空公司故意创造并且有意维持的,明明拆掉头等舱可以安装更多的经济舱,运输更多的乘客的,但创造了头等舱,就是创造了一种稀缺服务,相应可以出售更高的价格,获得更大的商业利益。仔细地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会发现很多这样的案例,比如什么奢侈什么品限量版做的都是这门稀缺的生意。

        为什么我们要坚定不移的坚持市场经济?因为市场经济会对我们讲真话,告诉我们商品真实的价格,给我们真实的反馈信息。商品的价格就反应的是这种商品的市场稀缺度,如果政府对这个商品加以干预,就必然导致价格不能正确的反应出该商品的稀缺度,从而导致生产资源分配不合理,出现不满足社会经济需要的资源分配结果。作者是坚定的市场主义支持者,认为政府干预必然导致我们无法从市场听到真话。作者特别义愤地抨击了政府(以美国为例)在教育领域的干预政策,认为政府就是在好心办坏事,主张教育就应该全面市场化。政府为了教育公平而特意划出学区,除了导致学区房价格高企之外,并没有让教育公平,富裕家庭还是通过购买学区房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穷人依旧得不到好的教育,只是让房地产行业发了财,还不如把教育资源市场化,好的学校招生就不按街区,而是收取高学费,把从好学校收取的费用中给出一部分用于改善差学校的教学条件,这样富人得到了好的教育资源,但穷人的教育资源也在富人的资助下有所提升,而不会造成畸形的高价学区房。

        作者还以同样的手法,从大众熟悉的小事着手,通过自己在喀麦隆的旅行经历阐述穷国为什么会穷,在炎炎夏日喝到国外牌子的冰爽啤酒来告诉我们支持全球化的理由,通过在上海的见闻道出中国发展的秘密等等。

        整本书中作者都像一个超级侦探一样走访生活中的各个场景,给读者揭示其中暗藏的经济学规律。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生活的方方面面,理性严谨的对待一件件生活中的小事,像经济学家那样看到现象就去思考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和规律,然后学会利用规律,就可以因势利导、顺水推舟的把该办的事办了。所谓经济学,就是发现现象,探索规律,利用规律,最终提高效率的过程;所谓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我觉得就是够理性,请思考。想起巴菲特的一句话,聪明不会使你成功,理智才会。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不一定能收获幸福的生活,但一定是走向富足生活的必要条件。

        当然作者的观点也不是全然正确,作者看待问题全部是从纯经济角度出发,难免忽视其他方面的考虑,过分强调经济影响,比如关于教育制度,就没有考虑社会和政治角度等等。其次,本书汉语翻译版,我觉得翻译的不是很好,语句比较生硬,可读性差,这也是在提醒我们,学好英语,看原版书的好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读《卧底经济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