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七秒
作者芭芭拉•奥克利著作的《学习之道》是一本关于如何学习的书,在阅读这本书之前,你是否会因为读完一本书,却不记得讲什么而懊恼?你是否会因为看了很多美剧,英语却还是没有丝毫长进而怀疑自己?即使看了很多公号或鸡汤文却觉得只是励志自己一时而恼恨?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源于我们的低质量学习。
本书从脑科学和心理学的最新研究出发,跨学科解读学习的原理,提供最全面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
今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两种思维模式: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
跟作者一样,我也很不喜欢数理,但是跟作者不一样的是,我依旧没有学好数学。
专注模式
当我们集中精神做某一件事时那是我们的专注模式在发挥作用,而有时候,你突然一恍神,那就是发散模式现身了。
书中用玩弹弹球的例子来跟我们解释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当你专注某个问题时,你的大脑就拉动了思维推杆,然后把一个想法弹送出去。“砰”,这个想法脱弦而出,像弹珠一样在下面左图中的大脑里横冲直撞。这就是思维活动中的专注模式。
专注模式中紧密排布的弹柱能让你更轻松地得到一个确切的想法。所以当你专注某件事物时,清醒专注的前额叶皮层就会自动沿着神经通路传递出信号。
利用专注思维模式来处理数学和科学问题,通常会比处理语言和人际交往相关问题费劲得多。这样也清楚,为什么我的数理不好了(捂脸), 我很少用专注模式来思考问题,即使是处于专注模式,也很快就会被发散模式给影响到。
发散模式
如果你想要理解新事物,那最好关掉精确的专注思考模式,把开关切换到“广角光源”,直到你锁定了一个新的、更有成效的方法,而这个方法就必须通过发散模式来发挥作用。
而且无论是专注模式,还是发散模式,都要求两个大脑半球同时参与。想要学习数学和科学,而且保持创造力,两种思维模式都会被用到,所以对它们的强化训练缺一不可。
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转换的作用
为什么两种模式转换对我们的生活更有益?我们先来想想一个场景:你的爸爸(妈妈)要求你今晚除了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需要你做课外老师布置的任务。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不允许你有一丝丝的分心,直到完成这个任务,而且你爸妈会在旁边监督你,这个时候你会觉得怎么样?
是不是觉得很累?这个时候专注模式是在发挥作用,可也正因为如此,你的大脑根本容纳不了那么多,如果没有发散模式来,那么你会觉得生活怎么那么累。
1.发散模式能让你的学习更有深度和创造力
我们都知道,数学答案有时候不止一种解法,当你只想到一个解法的时候,不如带着一点创意去看,这样各类解法有可能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应用而生了。
2.两种模式间的切换帮你掌握新知识
在数学和科学里,失败也是良师益友。要知道,在寻求解答的这场冒险里,每抓住一个错误都是往前进了一步。犯错是不可避免的,速战速决能够减少一些犯错的成本,而且我们要知道,即使我们只是处于休息的状态,我们的发散模式也在发生着作用。
为什么说模式间的转换可以助我们掌握新知识,因为借助于专注模式可以调动全部注意力,研究表明,对于特定思考类型的问题,可用的精神能量,即意志力总量是有限的。在此情况下,储备能量亮红灯时,可以跳到其他类型的专注任务上休息一下,比如放下数学题,背背英语单词。
长远来看,利用两种模式间的转换确实可以助我们更上一层楼。
在紧凑的专注模式后,我们可以用发散模式来奖励自己,以下举例了一些例子,我们可以参考一下:
激活发散模式的一般方法:
去健身房
参加运动,如踢足球或打篮球
慢跑、散步或游泳
跳
开车兜风(或者搭个顺风车)
绘画或者涂鸦
淋个浴或是泡个澡
听音乐,尤其是纯音乐
用乐器演奏熟悉的歌曲
冥想或者祷告
睡觉(召唤发散模式的终极法宝!)
而如果我们需要进入专注模式,不如来试试下面提到的这些方式:
打电子游戏
上网
和朋友聊天
主动帮助别人处理个小任务
阅读休闲读物
给朋友发短信
去看电影或戏剧
看电视节目(让你昏昏欲睡的节目可不算)
进入下一次专注模式前,应该留出足够长的休息时间,让你的意识完全从手上的问题脱离出来。发散模式不仅会让你以新角度看待学习内容,也会帮你把新观点整合到已知的相关信息上。同时,换视角看问题的做法也能让我们明白为何做重大决定时先“放一放”(sleep on it)往往会是个好主意。
如果不了解两种模式的话,我们可以想象:在做数学题的时候,当你竭尽脑汁地想答案的解法时,那个时候的你就是处于专注模式;当你解答出来后,你很雀跃,迫不及待地想分享的时候,那个时候的你处于发散模式。
现在或许你也知道开头时提出问题的答案了。明天来给大家分享一下书中关于拖延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