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非要看别人的书单?

我在很多网站上都看到书单,有的是为了吸引读者,有的是乐于分享,还有的是为了专门的征稿活动。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是希望别人读完了之后能产生共鸣,或者能够发人深省。

这个时代,不缺书单,缺的是精心阅读,书单泛滥也并非好事。

人生苦短,知己难求,好读书者,更为难遇。

然而这是一件很为难的事情,因为向人推荐好书这件事完全是自己建立在自己的阅历和主观意识上。而且对于书能不能看懂这个问题,向来都是唯心的,看的开心就好,你给别人一份书单,可能别人并不能体会到你的感悟和经历,这也会让人大失所望。

那么,为什么就一定要看别人的书单呢?

1.书单所说不仅是名著还是我曾经了解过的,但是一直没读过。他推荐的书能带给我温暖和力量,让我们能享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意境,在我低谷时期给我动力前进,在我人生得意,意气风发的时候提醒我要虚怀若谷,总之这些书让我获益良多。

2.我是很盲目的,不知道自己喜欢读什么书,只是凭感觉杂乱无章去读书,我也没有系统性的规划,所以看到别人的书单的时候觉得挺适合我的我就收藏了,这也是一种从众,也是一个起步阶段。

3.书单标题很引人注目,我想很多人都是被标题吸引的,我也是这样。名校校长推荐书单确实很引人注目,也有很高的可读性,但不一定要读。新闻专业的就不必多读历史书,反之亦然。其实看看其他书单,综合一下,挑出重合的书来读是最有意思的,毕竟这是久经考验且受众广泛的作品,差不了。名著之所以广泛流传,就因为经得起时间考验,经得起群众考验。

自己的书单

1.以自己的兴趣为主,以别人的书单为辅,整理出一条思路,自己喜欢小说还是散文或者是诗歌,然后从基础读物开始,链子都是环环相扣,高楼大厦也是一层一层盖起来的。沿着自己的兴趣慢慢走,绝对会看到柳暗花明的景象。

书单不会全是一个层次的作品,它代表的是作者的水平和推荐者的兴趣。一个人推荐的作品并非同一个类型的,当然,读书也并不是只读一个类型的,涉猎要广一些,兴趣最重要,慢慢来,从最喜欢的开始。慢慢派生出其他同类型的书到更多类型的书,从喜欢的作者开始,然后尽量把他的作品都看,看着读者成长的作品,我们的心灵和精神内涵与此同时也是不断成长的。还可以看看作者喜欢看的书,喜欢看村上春树,你就看他喜欢看的,比如他喜欢的菲茨杰拉德,说实话,真心不错。

2.世界上每天都要出版发行非常多的书,但是你不可能每一本都有机会读过,也没有这种必要,读者的数量也是很庞大的,而有心为你推荐书单的人想必不是学富五车也是博览群书的,你可以信任他们的推荐,不必自己大海捞针,知识的海洋里,你需要一盏灯塔。

3.对自己的阅读能力做一个认真的定性分析,然后更新书单,这个时候就可以自己引导自己了。自己也可以给自己做一份书单,然后认真读,反复揣摩作者的意图,最后你就可以从中选取推荐给别人了。每个人都希望有知音,我们推荐书单的一个原因就是希望别人也读过,结为知音。

结交爱读书的朋友,在中国,人均阅读量不足5本。通过交谈争辩你可以学到别人的思维,即使对于同一本书,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融合各自的思想,加深你对书本的认识。我个人觉得,很多灵感是在争论中产生的,因为这时候允许大脑反应时间非常短,这个时候灵感很容易就蹦出来了。

4.认真写读书笔记,我相信这是一个优秀的习惯。整理你最喜欢的书单推荐给别人,说不定可以寻到知音。而我既不是为了宣传我的个人理念,我也不是为了彰显自己。通过你对别人的读后感整理和你自己的感触整理,认真记录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相比电脑和手机,我更喜欢手写,既容易修改,又觉得蛮有成就感的,有一种负责任的感觉。看着手稿总觉得挺正经的,虽然字体不好看,又修改得乱七八糟的,表述又不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自己偶尔看着还是很开心的。

很多事情你用看到的书解决不了,但是你解决的思路很有可能是看书的时候日积月累形成的,这就需要认真读书充实自己思想,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别人的书单也是一种好的参考方式,愿越来越多的人都能够推荐好书,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合适的才是最好的,用自己的方式感受阅读的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非要看别人的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