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以生的一部分永存” 用《挪威的森林》 祭奠青春

《挪威的森林》无疑是村上春树最著名的小说,自2001年至今,各种版本印数达260多万册,重印70多次,但在这里,我不想过多强调它是如何的成功,何等的著名,我只想通过我自己的阅读感受,告诉你为什么要看读这部经典小说。

很早就听过这部经典,但一直没有去看,直到武志红老师在他的心理学课中讲到这部小说,对其中的心理学寓意做了深度剖析,我对心理学很感兴趣,同时个人也很特别喜欢文学,所以就买了阅读。

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深深的吸引到了我:“三十七岁的我那时坐在波音747客机的座位上”,因为当时我也刚好这个年纪。仿佛跟这本书有某种缘分。于是就充满好奇、饶有兴致的继续读了下去。

不得不说,这本书果然是名副其实的经典著作。

首先是语言上,我看书有个毛病,我会极其看重作品的语言风格,如果不是我喜欢的那种,或者干脆非常的艰深晦涩,那无论它是多么大牌的作者,多么著名的经典,我都会将之束之高阁的,完全没有读下去的兴趣。原因也很简单,文字作为承载作品思想和故事情节的载体,是最最基本的,也是最最关键的,如果这个东西读者不喜欢,那你作品无论思想多深邃高远,都没有意义,读者是感受不到的。甚至有些时候,读者就是为了欣赏作品的文字,像《百年孤独》,故事情节暂时看不太懂,也没有关系。

《挪威的森林》文字非常通俗易懂,行文流程自然,但又毫不缺乏美感,比如开篇对小说中重复出现的、那片重要的草地的描写:

“即使在经历了十八个春秋的今天,我仍可真切地记起那片草地的风景。连日温馨的霏霏细雨,将夏日的尘埃冲洗无余。片片山坡叠青泻翠,抽穗的芒草在十月金风的吹拂下蜿蜒起伏,逶迤的薄云紧贴着仿佛冻僵了的湛蓝天穹。”

怎么样?够美吧?

对人青春时的心态的刻画很有深度,也非常的美:

“对于那时的我来说,风景那玩意儿似乎是无所谓的。坦率的说,那时的我心里想的,只是我自己,只是身旁相伴而行的一个漂亮姑娘,只是我与她的关系,而后又转回我自己。在那个年龄,无论目睹什么感受什么还是思考什么,最终都像回飞镖一样转回自己的手上。更何况我正怀着恋情,而那恋情又把我带到一处极为纷纭复杂的境地,根本不容我有欣赏周围风景的闲情逸致”

但十八年后的今天,总能回想起那片草地的风景:“草的芬芳,风的微寒,山的曲线,犬的吠声......”

最让人心醉的还是对直子面容的回忆:

“那冷冰冰的小手,那流线型泻下的手感爽适的秀发,那圆圆的软软的耳垂以及紧靠其底端的小小黑痣,那冬日常穿的格调高雅的驼绒大衣......”

还有渡边和直子来往的书信,无不让人读起来如痴如醉,感动不已。难怪文学评论家白烨先生称之为“诗意的语言”。

2. 心理学上的意义

《挪威的森林》虽然是一部青春爱情小说,里面却有大量死亡和心理疾病困扰的人物的描写。书中的有太多的人先后自杀:直子的叔叔、直子的男朋友木月,直子的姐姐。周围的这么多重要的人自杀,难怪如此温柔美丽的直一直饱受心理疾病的困扰,被送去“阿美寮”这样的特殊的医疗康复机构。

还有两个美丽的人儿,一个是曾经拥有幸福家庭的音乐老师玲子,因为一个学生的问题,整个家庭解体,自己也住进了“阿美寮。还有那个苦苦等待男友的近乎完美的初美,最终也是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生命,也结束了对那段感情无望的期盼。

这在我们越来越多的人遭受心理疾病困扰的当下是有其现实意义的,无论是高校中,还是社会上。如果你恰巧是位心理工作者,或者想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士,那阅读这部小说可能更有不同的意义和感受。

书中,村上春树除了有声动细致的人物描写,还写下许多充满哲理、具有心理疗愈功能的文字,比如对于伤害,他这样说:“纵使你再努力,你还是会不可避免地伤害到别人。关于死亡,他写道:“死亡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这些读来无不让人拍案叫绝。

3.关于青春和爱情。

几年前我离了婚,感情上遇到了较大困扰,也时常感怀自己逝去的青春,和那段时期懵懂而倔强的爱情,也很想像村上春树那样,趁着青春的尾巴,通过一种方式,为逝去的青春做一次祭奠。

我想不光是我,相信每个经历过青春的人,都想为这段难忘的岁月做一次由衷的感怀和记念。此时,也许读这本《挪威的森林》是个不错的选择。

总而言之,无论从语言上、心理学学意义上,还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青春爱情这个永恒的主题,它都是不可多得文学名著。这部被美国华人学者李欧梵教授列为二十世纪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文学译著之一的著作,还将继续影响广大读者。希望你通过阅读,从中找到抚慰和力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以生的一部分永存” 用《挪威的森林》 祭奠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