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暗下来的时光情有独钟,常常坐在
逐渐压低的天幕里
诉说感恩。
——王小程《迟疑》
去了趟国外,耽搁了10多天未更,抱歉。
一、
我们所知的同班同学的A和B,同样面临着中考的难题。
2人的成绩差不多,但是在家庭内的学习时间则完全不同。
A每晚10点睡觉,学习是在“决定好的时间内”的学习样式,而B则确保着每天比A多一倍的学习时间,睡觉大致在12点左右—为了达成自己的学习目标,每晚都在努力。
结果,家庭学习时间倍以上拉开距离的资质差不多的2人,成绩上却基本没有差别,原因是什么?
其实,从大脑科学的视点来看,学习和睡眠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没有获得必要睡眠的最后,是你想象不到的学习效率的下降。
减少睡眠时间为学习而努力的B,因睡眠时间不足而降低了学习效率的可能性很大,而A的“睡眠优先”的学习态度,对于学习成果的提升,其实是非常有效的。
稍稍再详细一点说明的话,我们的记忆力是和大脑中掌控记忆的“海马”有着很深的关系。
简单来说就是,“海马越大,记忆力越好”,海马没有充分“培育”好,记忆力就会变差,比如老年痴呆症和认知症的人都是因为海马缩小的缘故。
影响着海马成长的重要因素是睡眠,睡眠不足的最大原因则是压力。
睡眠不足时,很多时候自己感觉不到,但是心身却能感知压力的存在。
深夜还在努力学习(甚至玩游戏)的人,即使集中力能持续,但是心身其实已经很疲惫了。
而这种情况的日常积累,就会带来持续的心身上的坏影响。
所以,科学上,特别是未就学儿(3~5岁/10~13小时),就学儿(6~13岁/9~11小时),中高生(14~18岁/8小时)的睡眠时间一定要确保,才能保证大脑和海马的健康成长。
其实成人也一样。
二、
有点扯远了,其实上面的B的学习样式,可以说是现实中大部分孩子的“学习事实版本”。
作业何其多,老师自己早就睡了,孩子还要“加班加点”做作业和复习—看似是应试教育的弊病,本质上却是教学方法的落后,与近年来飞速发展的大脑科学、心理学,认知学等科学依据下的教育方法论的严重脱节。
但是,B的方式却有一点在科学角度上非常可取的地方,那就是“睡前的学习”。
睡前学习—特别是暗记的东西(要点,英语单词,历史年号......),和大脑的记忆结构和记忆特性是极其吻合的。
这个时候的要点是,
“学习结束后,马上睡觉”。
什么都不要再做,真的是马上睡觉。
我们的大脑,在我们睡觉的时间内会整理当日的记忆,必要的东西则会予以整理和保留。
也就是说,学过的内容会被好好定着下来,在你睡觉时。
这个顺序则是越是靠近睡眠时间的内容,越会被优先处理,记忆会更鲜明。
所以,
学习和睡眠之间什么都不做,是学习内容高效留存的秘诀。
那么,如果在睡前暗记之后,再做其他事会发生什么呢?
会发生被科学上称为“记忆搅乱”的情况—比如暗记后看电视、玩游戏后再睡觉,那么好不容易记下的暗记东西会和电视内容混杂在一起,大脑在睡眠中的整理记忆的效率会急剧下降,所花时间更长,进度会变缓。
前些日子,曾听过一个时间“睡前学习法”的小学5年女生妈妈的话—妈妈帮助孩子养成了睡前练习汉字习惯的事。
结果很快就显现了—第二学期的汉字50题的考试满分,学期末的汉字50问的考试满分。
只是睡前10分钟的练习,女孩子至今没有考出过的好成绩居然轻松入手,女孩子本人也是大兴奋,更增加了学习的欲望和干劲,自信满满。
然后,妈妈说,“现在也在帮助小学1年纪的第二子养成这个习惯”。
能取得好成绩的人,不会是越长时间学习就越好,或许可能是对大脑和睡眠之间的关系非常清楚的人吧。
父母更应知。
三、
接下去谈谈学习时间的组合方法。
放学回家后马上做作业,到晚饭前适当地休息玩耍;
晚饭后的学习,首先应该从数学等需要逻辑思考能力的教课开始,中间插入固定时间的每天阅读,然后在睡前切换成记忆科目;
暗记后马上睡觉,睡足。
这样的学习思考,才是符合大脑特性的最高方式,不会因为花了时间学习,因为睡眠不足,造成学习内容的非效率整理。
特别是临近考试前,“削减睡觉时间学习”的父母的希望,从大脑科学的观点来看,这绝不是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