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读书笔记——抢占心智的战争

这周读完了在广告营销领域大名鼎鼎的《定位》一书。


这本书如何大名鼎鼎呢?


2001年,美国营销学会评选“定位”为“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


2009年,美国《广告时代》杂志评选《定位》为“史上百本最佳商业经典”第一名。



背景


这本书及“定位”理论的流行,是时代变革下的大势所趋。


纵观人类工作史,由于生产关系的改变,发生了三次大的生产力革命。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基于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创造了分工合作的方式,使精密工具无需依赖能工巧匠都能大批量制造出来。体力劳动者工作强度降低,脑力劳动者开始成为人口的主力军。这一时期,价值的创造主要在于多快好省地制造产品,竞争的重心在工厂。


第二次生产力革命基于德鲁克的“管理”理论,大幅提升了组织的生产力,使脑力劳动者能够有组织地创造绩效。生产力得以大幅提升,人类社会由“稀缺经济”逐步走向“饱和经济”“过剩经济”。这一时期,价值的创造主要在于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竞争的重心在市场,渠道为王。


而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的产生,就是基于特劳特的“定位”理论了。(虽然有自夸之嫌)随着产品的过剩,现在仅仅将商品铺上渠道已经不能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了。这一时期,价值的创造主要在于争夺用户心智,竞争的重心在心智。



价值


“定位”最重要的贡献是在营销史上指出:在产品过剩、传播过剩的时代,企业很难仅通过满足客户需求的方式在营销中获得成功。营销的竞争是一场关于心智的竞争,营销竞争的终极战场不是工厂不是市场,而是心智。我们应该用更聪明的营销方式,即能够争夺到用户心智的定位营销。



应用


如何才能运用定位理论争夺到用户的有限心智,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企业抢夺到宝贵的用户,最终赢得竞争胜利呢?


你需要由外而内地思考,而非由内而外地思考。前者是指真正深入用户的内心,了解其心智所需,并将产品的一些特质与其结合起来,达到击中用户心智的效果。而后者——由内而外地思考,是我们以往的常规做法,更多地考虑的是产品本身,而非用户心智。从我们所习惯的由内而外的思考方式转变为由外而内的思考方式,并不容易,它需要我们跳出产品生产者和营销者的固化思维,从一个小白视角、客观视角来看待产品和营销,从而真正逼近用户心智。


你还需要明白心智运行的规律。人的心智有其独特的运行规律。一方面,它只接受与其之前的经验和知识相一致的信息。所以,当我们在定位产品时,需要调动人心智中已有的认知,以此为基础来传播产品,如此才能深入人心。人,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听到自己想听到的。


另一方面,在传播过度的社会里,心智会形成一套防御机制——从简。人的心智开始越发只能接收到简洁的信息。所以,我们在定位的时候,需要去粗取精,提炼精华要点,才能突破心智的防御机制,获取用户。


定位时,你还需要懂得中庸的技巧。就像政坛竞选,极左或极右很难获得大量支持。商业世界也一样,你必须在中间地带附近找到一个定位,才有机会吸引到最广大的用户群。定位过于极端,终将曲高和寡,从者寥寥。


如果你是领先者,或者你面对的是一个蓝海领域,在定位时你需要做的是抢占第一,因为,只有第一才能被用户最好地记住。而如果你是追随者,你需要找到一个其他竞争者还没覆盖的用户心智,聚焦,深入,才有机会逆风翻盘。



定位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距今已有半世纪。当今的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无限竞争的商业世界,很多时候我们会自发地运用定位的原理来思考、制定战略。可以说,这对我们而言并非一个陌生的理论。但了解其理论源头,了解其产生的背景及背后用户的心智模型,能够让我们在行动时更清晰。

你可能感兴趣的:(《定位》读书笔记——抢占心智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