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蓝墨水的上游拜谒杜甫

作者:炉子

2018年的一个冬天几乎没有降雪,干冷的北方,枯索萧条,尽管空气质量比前几年要好许多,但霾天还是有的。就在这样的一个冬天里,我开始阅读《杜甫集》。

记得一位诗兄曾说过,作为一个河南人,连杜甫全集都没有读过,是很让人惭愧的。

杜诗大多让人沉郁,平生也没有几首快诗,这是时代赋予他的。在安史之乱前后杜甫用一管细笔记录了晚唐的历史,用他娴熟的诗艺为后世留下了诸多不朽诗篇,他生活在劳苦人之中,是紧贴着地气的飞升。

一直对杜甫葬在哪里心存疑惑。在网上百度了一下,似乎可以确定在平江,因为只有平江留有杜氏后人,从其后人守墓的习俗基本可以判定这里就是杜甫墓了。于是,决定去南方的路途中,取道平江拜谒生活在晚唐的这位被称为“诗史”的老乡。


图片发自App


农历腊月十八动身,过黄河,过长江,第二天中午两点钟,到了位于安定镇的平江县服务区。天阴着,有点点滴滴的雨从天空洒落了下来。简单用餐后踱到小广场的边缘,这里立有两块牌子。一个是木框的宣传栏,介绍平江县的。原来平江位于江西、湖北、湖南三省交界,处于汩水与罗水的上游,因为屈子的缘故,余光中曾说平江县是“蓝墨水的上游”。另一块牌子是大理石块磊砌成的,镌刻着杜甫的诗《春水》,左边是杜甫生平,游历湖湘时病卒于安定镇小田村,其后人留于小田村杜家洞守孝并繁衍下来。服务区立有这样一块宣传牌,显然,杜甫是平江县的一张名片。

去蓝墨水的上游拜谒杜甫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去蓝墨水的上游拜谒杜甫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去蓝墨水的上游拜谒杜甫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远隔千里,终于到了平江。乱世中的老乡,贫困大半生的诗人,远离家乡,为糊口带着家小在河南、陕西、甘肃、四川奔波不定,仍有小儿饿毕的凄惨。最后漂泊湖湘,贫病交加,投亲靠友,过着饥饱无定的生活,“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那是一种怎样的无望与无奈。终于能够以怀念的方式来看你了,汩罗江畔,天井湖边,零落的雨中,一时泪湿双眼,迷离模糊。

六年前到过巩义杜甫出生地,也到了位于邙岭的杜甫陵园。但那时尽管已不再年少,对他还没有多大的兴趣。人的兴趣是需要有触发点的。直到读了潘向黎《少女时代不喜欢的杜甫,却埋伏在中年等我》、顾随《老杜诗真是大地上的山水》和李敬泽的演讲《万古江河鸟飞回——杜甫与中国人生》,便开始带着极大的兴趣阅读杜甫集,想通过他的诗走进他的心灵秘境和晚唐斑驳的历史。

如果有可能,他到过的地方,尽量都走一遍。

从服务区出来导航小田村,基本上不超半个小时,下午3点半,到达小田村。下了高速左转大约一两华里就到了杜甫墓祠。

我喊儿子一起下车,并没有商量的意思。以前到了不感兴趣的景点,懒于动弹的他绝不会下车。但这一次不同,12岁,他已经是初中生了,在语文课上老师要求背诵过杜甫生平,他多少已经了解了一点杜甫。因此一喊他就顺从地一起去了。尽管他从家出发前碰伤了大脚趾,两天来由于路上颠簸没有用药,脚趾已经由红肿开始发青,走路疼的一瘸一拐,但他仍是慌忙下车,并从后备厢拿出运动鞋,换掉脚上穿的拖鞋,正好衣冠,走近景区。

门前冷落,三两辆车停在不大的空地上,景区外没有人。抬头看,一溜矮砖墙上有一处窄门,门楣青石上自右向左书写着“阐幽庵”三个蓝色古体字,让人不仅心生疑惑,难道这里曾经是一座庵堂?那么这里到底是不是杜甫墓祠呢?如果不是导航,从外面看,根本看不出这里与杜甫他老人家有什么关系。

去蓝墨水的上游拜谒杜甫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迎面是一对中年男女从里面出来,女的着一件大红呢子上衣,在阴雨天气里格外醒目。她拄着一根拐杖,歪斜着走到停在不远处的车上去了。

售票处无人。

红衣女子刚刚走出的齐腰高的木栅栏小门也锁着打不开。抬头再望一眼门楣,让人一再怀疑走错了地方。

到底怎么进去呢?景区大白天落锁,也是第一次遇见。回头又退到右边的售票处,里面没人,也没有人可问。复又走回到阐幽庵,左顾右盼之后,小心翼翼地接连喊了几声:有人没有,才见一个年轻瘦削的蓝衣女子探头出来,打开门锁,放我们进去。

没有讲解,也找不到卖香烛的。扫码有自动介绍,收藏好,沿着逼仄昏暗的通道边走边看。从平江杜甫墓考来看,有唐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记录有“旅殡岳阳”字样,说明杜甫最初确实葬在这里。宗武之子嗣业曾在杜甫死后几十年去求元稹写墓志铭,并请求资助迁墓河南偃师。杜氏后人便在小田村守墓并繁衍下来,留在小田村的杜氏后人自杜甫后已传了60代,1600多口人。

去蓝墨水的上游拜谒杜甫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去蓝墨水的上游拜谒杜甫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去蓝墨水的上游拜谒杜甫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去蓝墨水的上游拜谒杜甫_第8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展厅介绍杜甫生平,和杜甫集中诗中记载基本一致,看了两间面积不大的展厅后,就是墓祠了。

墓园分两部分,前面是祠,有杜公塑像。匾额“杜文贞公祠”手书竟然出自曾做过毛泽东秘书的李锐。两边对联:千秋痛感茅屋叹,百代犹闻酷吏呼。没有任何语言交流,我和儿子在祠中自动依次站好,只有两个人祭拜的墓祠内,静悄悄的,我们恭敬地拜了三拜,向塑像行注目礼后,几步走过祠堂,抬眼便见墓园。


去蓝墨水的上游拜谒杜甫_第9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墓园亦不大,几米见方的样子,墓前是光绪九年重修杜甫墓时本地知县李宗莲所立的石碑,墓为圆形,花砖结顶,红石墓碑,唐墓风格。

这便是诗人的长眠之地了。少年游历,壮年乱世流浪,成都的茅檐下,竟然是他成年后短暂的幸福时光。晚年漂泊,颠沛流离,一叶扁舟,便是全部家当。想他避乱漂泊湖湘,亲友求遍,食不果腹,贫病无依,世态飘揺,风烛残年……哎,那是怎样的一种凄凉。


去蓝墨水的上游拜谒杜甫_第10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去蓝墨水的上游拜谒杜甫_第1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去蓝墨水的上游拜谒杜甫_第1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条破船终于停靠在汩罗江畔,可以在这里挨着他仰慕的屈子安歇了。

杜甫曾在《戏为六绝句》中以屈原为楷模规劝过当世的同道: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意思是说你们想与屈原、宋玉齐名,应当具有和他们并驾齐驱的精神和才力。足以说明他对屈子才气的高度评价。岳阳因有了这两位大诗人而陡升了文化高度。

我想顺着旁边的台阶绕道上去看看墓顶,儿子劝我还是不上的好,怕唐突了。

从杜甫墓祠折回高速,雨收云退,天光几欲放晴,有光破云而出,光带斜长而鲜明,形成金色圣光。想着有老乡来看望,杜老相必也高兴,以马克光昭示他的愉悦,并送了我一程也说不定。


去蓝墨水的上游拜谒杜甫_第1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下一站,是耒阳。

耒阳已到过两次,但只知道这里是造纸的蔡伦出生地,市里有一处规模不小的景点叫蔡侯祠。却不知道这里也有一处杜甫墓。忽略各种传说,也要去祭拜一下。

一大早导航引导着,在熙熙攘攘纷乱逼仄的市井找到了湘江边上的耒阳一中,到了后门,与门卫沟通了一下,放行。走过一栋教学楼,左转,便看到了杜甫墓园。

除了一尊大理石半身雕像,雕像背后即是墓碑,碑后就是墓了。整个小园占地不过半亩,不及蔡候祠的一个边角。而碑文字迹模糊不清,为民国二十九年湖南省政府所立,大致记载的是杜公投奔衡阳的舅父,途中湘江遇大水围困半月,耒阳县令送牛肉与酒,杜公食后醉酒跌落入水,只寻到一只靴子,此处为衣冠冢等云云。还有一种传说是杜甫是吃牛肉撑死的,我从来都不相信。墓园结构简单,环墓两面有几间低矮的小屋,房顶的瓦上与地面都长满了绿苔,与四周高大的教学楼形成强烈对比。


去蓝墨水的上游拜谒杜甫_第1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去蓝墨水的上游拜谒杜甫_第1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去蓝墨水的上游拜谒杜甫_第1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麻石墓碑的下部被雨水和泥浆糊满,已经看不到字迹。蹲下身子用手轻轻拭去泥迹,字体裸露出来。恰在歪低着头努力辨认字体的时刻,一阵奇异的香气袭来,氤氲不散。抬头环视四周,头顶一棵香樟树将墓罩得严实,相必是香樟的气味了。大约是猜对了,又一阵更浓的香气扑鼻而来,算是对我的回应,也恰似老乡对远道而来拜谒的我的欢迎。

转到长满青苔的墓后,一块弧形的墓墙石上刻有字迹:“有唐工部杜公之墓”,“景定癸亥夏立”。百度了一下景定,是南宋理宗赵昀的年号,如果这块墓石是真迹的话,那么这块墓石应是南宋景定四年(1263年)所刻。那么这座墓,至少在宋代就有了。


去蓝墨水的上游拜谒杜甫_第1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杜甫墓在国内有八处之多,足以说明后世人们对他的喜爱。

我不管墓的真假,我只带来了我的虔诚。

你可能感兴趣的:(去蓝墨水的上游拜谒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