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之啖怪为䤃|乡野拾遗

大明帝国,嘉靖年间,广西布政司右参议田汝成,著书一本——《炎徼纪闻》。

《炎徼纪闻》中的“炎徼”二字,当时泛指“岭南炎热”之意。

顾名思义,此书便是著书人田汝成在岭南地域的记闻集成。

在查阅苗家民俗时,某人偶然翻到此书,发现别有一番风味。田汝成将自己在岭南地域,尤其是广西一带听闻的风土人情,记录成书,传世于后。此书,算得上是南方主要少数民族的史学专著,也是研究广西和岭南民族史的重要史料。

《炎徼纪闻》全书分为四卷。卷一,记载广西田阳土官岑猛等人的事迹;卷二,记载广西大藤峡一带少数民族起义及大明帝国镇压和安抚的措施;卷三,记载永乐朝举兵反叛的当地豪强,思州宣慰使田琛等人的事迹;卷四,记载壮、苗、瑶、彝等民放的族源、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等。

关于南方诸蛮的饮食习俗,《炎徼纪闻》有一段有趣的记载:南蛮以荞灰和秫粥,酿为臭渖,鱼肉杂物投之,曰䤃蛆蚋,丛嘬以为珍具。富羡者则曰蓄䤃桶几世矣

某人古文水平实属一般,只敢望文生义,释义如下:南蛮人(岭南的少数民族),用荞杆灰和高粱粥混合在一起,酿制成发酵有臭味的汁水,将鱼鸡鸭的内脏等杂肉丢进去,腌制起来,直到长出蛆蝇之虫。然后,收集蛆蝇,或生吃,或煮汤,或油炸,作为美食珍品食用。家境富裕的人家,常常会储藏发酵好几桶,吃很长一段时间。

如此饮食,自然属于“啖怪”的范畴,汉家是极少有人能下得去嘴的。

叨叨半天,所谓怪癖的饮食习惯,可称之为“”。

湘黔苗族,亦是南蛮的一支。在苗疆,“啖怪为䤃”是传统的风味美食习俗,见怪不怪。

华夏族将九黎三苗一再驱逐,苗人不得已离开富饶的东夷沿海丘陵乃至云梦泽平原,沿着武陵山脉或南岭西迁南渡。一路上,山高林密,条件异常艰苦,只能遇到什么就吃什么。

无意之中,为了填饱肚子,古代苗人眼中,蛇虫鼠蚁皆是吃食。

蚯蚓酸腌,蛇皮烤炙,油爆蚂蚁、爆炒蝎子、干瘪桃花虫等等。如此美味,数不胜数。

而“”,某人斗胆揣测,苗人行路艰难,若是打到了猎物,饱餐一顿之后,余下未吃完的肉食,尤其是内脏,在南方湿热的环境中,难免极易发臭腐败。

可苗人深谙自然之道,并未沮丧,而是顺应天意,因材成食。

既然熟粮亦坏,不如发酵酿制成汁水;既然生肉腐败,不如剔除腐肉,取出肥美蛆虫……

诚然,某人有幸,在激烈的心理斗争之后,无奈张嘴品尝了苗家美食——“”。

不得不说,人是会变的,无关男女。

在迈出了吃“”的第一步之后,某人却是有些嘴馋,妥妥的见识了“真香”之梗。

于是乎,某人多嘴来着,

某年某月某日,诸君若是到了苗疆,遇着恰巧的机会,定要尝一尝如此苗家风味。

虽是“啖怪”,绝对难以忘怀。

PS:明日介绍苗疆的三四样特色“美食”。

你可能感兴趣的:(苗族之啖怪为䤃|乡野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