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探寻核心问题

                                          福州市温泉小学    何慧

      我们都知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但在课堂上,遇到学生不懂的时候,还是会习惯性的“授之以鱼”。在课后,又感慨很想“授之以渔”,可操作的途径是什么样的呢?看了黄老师的数学课,得到了一些启发。

      【 课前互动,猜猜为什么选8班的孩子。为什么是我(黄老师)。我们之间有一种特别的默契,缘分。

课前已经看过短视频,请学生读第一个预习单的问题。另请一名学生说第二个问题。告诉学生板书布局,三个板块,写什么问题。请台下老师再看一遍。同学们做什么呢?把视频再看一遍,说不定有新的想法。

【看微课预习,为什么要用19点,这样的方法呢?请把问题写在学习工作纸上。】

引导学生探寻核心问题_第1张图片

问题一,预习调查:

你读了几遍。没有揭示,让学生猜哪个柱子高。挑了一个只看2遍的学生,问都看懂,没有问题?又挑了选6遍以上的学生,请学生说看一遍,看3遍,看6遍的感觉?

再问前面看2遍的同学,你怎么看待那位同学?你会像他学习吗?

环节二

出示课文插图,如果请你圈出重点,你会圈哪里?告诉同桌,你圈到的重要时刻是哪里。请一个学生上台圈。老师提示学生,上台要当小老师,一句一句教学生说,请同学们听我说,我认为,比较重要的时刻是,学生说得断断续续,请他串起来完整地讲一遍。


第二位学生上台,请台下学生先猜她可能圈哪个?(3人)再请这位学生说自己圈什么(意图:希望第二位学生能说出要点,请台下学生先教一遍台上的学生)

问,有位学生把蓝色都圈起来了,开着。你猜为什么,(实际上告诉学生蓝色部分的意思)

关节三:你认为两种计时法有何不同。

请一位学生上台讲,老师教,请大家听我说。计时法有什么不同,求个OK你咋地啦JJ

12时要加文字说明。24不用加。

12时有重复的


课前互动,猜猜为什么选8班的孩子。为什么是我(黄老师)。我们之间有一种特别的默契,缘分。

课前已经看过短视频,



有一个教学片段是让学生比较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不同。每个学科都会遇到此类题型,这种主观题对学生而言是有难度的,学生经常找不到要点,无从下手。我们来看看黄老师是怎么引导学生探寻核心问题的。黄老师先让学生观察课文上的图片,问这张图好在哪里,意在暗示学生发现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区别,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请学生伸出手比划,全班说三个要点】然后跟同桌说一遍,请一个学生把三个要点说出来。】【请学生思考这三点哪个有资格写在最上边(意思是最重要)用反馈器梳理逻辑,排列适用于:方法很多的时候,选择最优方法,或一个流程的正确步骤】【请了一个答错的学生,给学生台阶,帮学生说出刚才选一的理由,现在你同意刚才辨析学生的观点】【请了一个二次作答选错的同学,发现他从正确的3选到1,请学生说,老师说没有对错】【问学生板书写什么,把今天的三个要点写出来。因为…所以…】【如果有个隔壁班的同学不会区分,你怎么帮助他?口头今天下午14点30开会,不用加说明。没有重复的数,所以不用加说明。跟你的同桌再说一遍】

      选定了一个学生发言后,老师却不急着让学生来说,而是请其他同学来猜测发言的同学可能说什么。此举的意图有二,一来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同学发言,调动学生倾听的渴望;二来发言的同学有时间组织自己的语言回答这个难题,并从其他同学的猜测出补充自己的发言要点。这种期待很像语文中的阅读期待,不断吊着学生的胃口,吸引着他们往前走。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老师也多次用了猜一猜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期待值,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与思考。这个学生说看出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对应。黄老师很善于从学生的回答中提取关键信息。虽然学生的表述不够的明确(说“对应”),但老师敏锐地捕捉到了,接着追问其中的对应关系,将熟悉的内容与新学的内容进行对比,思考,找出对应的地方。老师又引导学生观察颜色,思考图中不同颜色区域代表的含义。老师借着引导学生关注图中的文字说明——“昨天、今天、明天”,回顾微课的内容,简单带过。

      读图之后,黄老师抛出问题,比较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有何不同?提示学生用概括的语言归纳出不同点。学生讨论后,再请学生发言。当问题有一定难度时,组织学生集思广益比个人回答的效果更好,学生在倾听其他同伴观点的时候,不断完善自己的内在知识体系。第一位起来的学生说,从分段的角度看,12时计时法把一天分为两段,24时计时法不用分段。老师肯定了学生的发现,并加上动作,带领学生复述这一发现。第二位学生说下午1点用13点表示,老师引导学生说出12时计时法里有重复的数,24时计时法中没有重复的数。第三位学生说12时计时法循环,24时计时法不循环,老师马上将其归类为分段。第四、五个学生没有达到要点,老师口头描述一个生活中使用12时计时法不加文字说明造成误会的情境,从而得出第三个不同点——有无加文字说明。

        随后,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三个不同点的重要程度,让学生用反馈器投票。

引导学生探寻核心问题_第2张图片

      这种排序体现出学生是否能准确把握两种计时法的核心。更有创意的是,学生按完反馈器后,老师让学生猜测哪一个选项可能最多人选,说出理由。在揭晓答案之前,老师就开始巧妙地引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类比三个不同点。在挑人时,随机挑选选对的学生说理由,并引导学生理清其中的逻辑。因为有了分段,所以数字重复,于是,有必要加文字说明。二次作答的正确率提高了。老师不断提示学生看条形图的目的是引发自己的新思考。在了解不同学生选择理由的时候,老师强调课堂上的所有想法都有合理之处,给学生营造了安全感。

        再来回顾一下这个教学片段。在抛出问题前,先让学生储备有关的知识与内容。抛出问题后,学生讨论,再请人发言。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解决核心问题的关键词。当学生归纳不出要点时,给出生活中的情境,使之与学生的已有认知产生强联结,引出要点。接着,引导学生类比三个不同点,理清三个不同点的内在逻辑顺序,告诉学生计时的原理决定了计时的方法。整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一步步引导学生探寻核心问题,不断引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这种设计思路值得借鉴。

引导学生探寻核心问题_第3张图片

你认为哪种计时法好?出示其他班学生的思考,老师从中概括中三个关键词。

引导学生探寻核心问题_第4张图片

出示学生的另一个问题,

引导学生探寻核心问题_第5张图片

问要不要写0?今天的0是昨天的24,黄老师很擅长从学生的话里找到要点,哪怕他没有说出来。

引导学生探寻核心问题_第6张图片

无厘头的问题,问百度。

引导学生探寻核心问题_第7张图片

说明孩子们持续学习都有收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多问为什么,


引导学生探寻核心问题_第8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引导学生探寻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