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示弱哲学

      大多数时候,在大多数人面前,我都是示弱的姿态。

      我从不否认这和自己的自卑多多少少有一点关系,但更重要的是,我认为示弱是一种谦虚的哲学。在我正式踏入工作开始,我就一直持着这种哲学去面对物和事,去处理人和人的关系,我也因此而获得了莫大的好处。当然在最早期的时候,我并不认为这是一种谦虚的哲学,只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或者工作上筹码,刚毕业的时候,我开始了我闯荡深圳的生活,那时候确实无知无畏,但更多的因为无知,觉得每个人都比自己聪明,每个人都比自己厉害,我就拼命的学习周边人的优点,我发现,每个人当被称之为老师的时候,他是无法拒绝他的学生向他请教的成就感,我很早就了解到这一点并加以运用。两次重要的转折让我受益,一是当我所在部门没有太多前途也并不是重要部门的时候,因为我和一个重要部门的领导的关系,我转岗成功,我一直向他不停的请教,而且买了很多他推荐的书去努力的学习,他终于相信我是有这方面潜质的,这让我收入及公司成就感大大增加。另一次重要转折是在我跳槽的时候,当时我已经是部门经理的位置,由于跟另一个公司的总经理认识,我不断的向他学习,学习他的为人处事,并把他奉为老师,不停的请教,大概性格脾气的类似,他接纳了我并积极的教我管理的知识,我因为在管理上也大大提升,同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向另一家公司推荐了我,我因此获得了很好的职位和平台。我的示弱哲学一直伴随着我,甚至懂的越多,越觉得很多人都值得我学习。

        我有没有有过骄傲的时候,当然有。在我已经做到一定职位之后有一小段时间抛开了我一个以来的示弱哲学,我开始认为我自带光环,代表行业精英,否认一切与我想法相反的人和事。刚开始的时候,还没有出现对我重大的不利,大家也乐于倾听我的想法,但随着行业的变革的深入,更多新的模式开始冲击行业,我变得后知后觉,老三样的沉旧套路让我无所适从,年青人慢慢变成行业主流。现在想来,还好那是一小段时间,马上我开始调整心态,重拾我的示弱感,慢慢的又重新找回了行业的成就感。

       现在,随着年纪的增大,开始喜欢哲学,读了许多的哲学,不管是经典还是大师。老子在道德经上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我非常推崇弱者道之用,反观这些年以来,我的示弱,其实是一种谦虚的哲学,保持自己弱的状态,是和大的比,和自然规律比,和比自己强的人比,和自己知识圈以外的知识比,和超实用价值比。美学大师朱光潜也写过一篇《谈谦虚》的文章,讲到一个神话,希腊故事有一位美少年纳西司,自己羡慕自己的美,常伏在井边俯看自己的影子,越看越爱,就跳下去拥抱那影子,最后淹死了,朱光潜说我们都有几分纳西司病,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其实谦虚是一种状态,反而需要更深厚的知识,为什么这么说呢?试想如果一个人事事谦虚,人人面前谦虚,时刻都有一种谦的态度,那代表他真正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无知,象苏格拉底一样,虽和旁人一样无知,但旁人强不知以为知,他却知道自己无知,就全在这一点上高了,季羡林季老这样的国学大师就是这样永远谦虚,然而谁又有他国学的水平更高。

        为什么说示弱是一种谦虚哲学呢?当自己明明是正确的时候也要示弱吗,那不是胆小者的行径么?实际上我所讲的示弱,是种心态,这种心态有三个层面。第一种层面,当我们真正面对一个非常强大的人或物的时候,我们深感自己的渺小,如碰到所在行业的行业领袖的洞察力,如读到大师的经典著作,你会发觉自己要学的太多太多,这是心理和身理上都有崇拜的因素,这是最好理解的。第二种层面,当我们面对我们的同一层级或自认为相差不多的人和事的时候,比如同等年纪,同等的行业地位,同样大小的创业老板,你学着用一种取其长避其短的心态,让其优点也能为我所用,让自己最终成为更优秀的人,这是身理上对等,心理上学习的一种状态。第三种层面,当我们碰到比我们所谓弱小的时候,比如下属,比如年青一代,比如学识较浅的人,应该学着宽容的姿态,以开悟解惑的感觉去应对,碰到暂不能理解你而且咄咄逼人的时候,你大可一笑了之,他的理解和明白尚需时日,老子说,下士闻道,大笑之。然而不笑不足以为道了,这是一种心理上的宽容,身理上的谦虚。做到第三层往往比较难,然而越是读的越多,知晓越多,往往越能体会到第三层的境界。

示弱真的是一种好的状态,因为示弱并不是一种真的弱,反而胜其强也。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示弱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