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过年,总是和白头霜联系在一起。
洗,是初一前最多的活。前往河边洗东西要经过一片菜地,来来往往几百回,脚暖暖的,手冻得通红,现在记起来的怎么成了菜叶上的白头霜?还刻骨铭心!
最先洗的是蚊帐,毯子,铺盖面子和铺盖里子这些“大件”。晾在田坎边的桑树上一排排。大件洗了没有换的,没有干之前都盖着棉絮睡,夜里踢“梦脚”把棉絮破了大洞,在装订被子时总被发现,母亲会严厉地骂上几句;临近大年30,除了棉袄棉裤没有换洗的不会洗,其他衣服都得脱下来洗洗。过年新衣服穿脏了,还有干净的顶上。年前半个月,天天早上晾衣服,天天傍晚收衣服。是家里最小的我,“捡到”的最轻松的活。
除了衣服,还有很多干货,晾在院子里。
一个用柏树做的三脚架上,挂满了腊肉香肠,都来自自家养的猪。一头猪,要供全家大半年的肉。那些年,还没有饲料,那些年,肉以肥而受欢迎。为了让年猪更肥,爷爷总是精心饲养,用纯玉米加料,200斤是基本底线。不然,哪里会有两大盆的边油产出呢?
肉架旁边总会有些簸箕,里边晒着红萝卜干,白萝卜干,大头菜,青菜叶子。萝卜干可以用来炖腊肉;大头菜,青菜叶子用来做咸菜,一年四季都可以享用。
在簸箕的间隙,一定有白网鞋和布鞋,一黑一白非常显眼,白色在农村孩子的装备里无疑是最潮的。
到了小年腊月24,过年的气氛浓烈起来。送灶神,可以扫“扬尘",高空扫除,屋顶翻瓦,屋檐地沟掏沟,挖堵老鼠洞,敷墙补洞。这些体力活技术活,都是爷爷爸爸大哥二哥包揽的。我负责家里用具清洁摆放,地面卫生,还有房前屋后的卫生,24-30,至少要搞三遍卫生,不放过任何卡卡角角。当然,包括刮锅底灰了,两个大铁锅和两个钢筋锅,每次看见四个大小不一的黑圈清晰的印在地上,我像自己身上搓洗下了污垢。在添材烧火时,明显感觉到升温的速度变快了。都是我的功劳。
接下来,真的每天和这几个锅较上了,妈妈开始制作春节必备食品。
炒货就有好几种。瓜子,花生,南瓜子必备。偶尔会炒些胡豆豌豆。
自制凉粉,春节前一般选择红苕为原料做的红苕凉粉,或者是豌豆凉粉。
自制魔芋,就是现在市面的黑豆腐。
自制豆腐,然后抹上盐花椒粉,挂在灶台上边,烟熏。待熏一段时间,有一些嚼劲吃起来很香,适合下白酒。
还有做包面(饺子)面皮和馅,年30看春晚包包面。
年30少不了的还有凉拌三丝,年年有鱼,红萝卜打底的沥米饭。
干着家里最轻松的“烧火”工作,我心里却老惦记着大哥的灯笼做到哪里了,一个宫灯(六边形)一个圆灯笼要耗好几天。虽然那时就感觉工艺不咋地,当放入红色的彩灯,挂在堂屋门口时,相比别人家,洋气不少。
最得意的莫过于老爸写对子(春联)了,年年29一大早开始写,队里的乡亲就买好纸过来,裁纸,牵着纸头,晾干,一院子的人,好不热闹。
我们家的年,视乎比别家早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