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的诸多省份里,山西可谓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从轮廓上看,一副无辜的“平行四边形”扁平脸;地势上,验证了“平行四边形”并非空穴来风,东有太行,西卧吕梁,北坐恒山,南倚中条。
尽管地处中国版图腹地、华北后院,汹涌的山势还是让“山西”与周围显得格格不入,这里好似北方高原上凸起的千仞壁立,而绝非只有世人印象里的满面黄土。
【山西省地势图. 来源网络】
1. 太行山
【太行山脉.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山西东部的太行山脉,绵延八百余里,是我国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太行山以东,是千万年来黄河肆意扫荡出来的黄淮海平原。
太行山势有多么惊人?
仅从海拔上看,太行山脉最高峰小五台山,海拔也仅是2882米。作为南北走向,整体山势北高南低,但实际上以险峻程度而论,北段稍显平缓,南段堪称天堑。
在山西省的长治、晋城两市,由于太行山山势的阻挡,甚至发育了诸多地方性小气候。著名的太行绝壁公路也在这一段。
【太行山挂壁公路.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太行山区摘柿子的孩子.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对于太行山,我的直观印象的改变,来源于前不久的一次飞行之旅,在从西安到北京的航线上,沿途有一半跨越的是山西高原,比起黄土高原,突入眼前的太行山太逼人。
2. 恒山
【北岳恒山.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作为“五岳”之一,尽管身处晋北,恒山仍然是“自带流量”的存在。
在3年前,我曾去过这里探寻,当时是这么写的:
恒山贵为北岳,也是五岳里我登上的第一座,也有些意外,竟然不是华山。后来我想,恒山给我最深的感觉并不是多少名胜庙宇,多少风景隽秀,而是当我站在恒山顶上,寥廓四周,这不尽的苍茫将我撼动。我不知道这里夏天最是温柔的时候是什么样,但不可否认的是,狂野自然在这里的强势。
山脚下的浑源县城尽在眼下,坐落于浑河河谷,脉络清晰。天很蓝,充满诗意。我从心里感动,感动这里的坚韧,这里坚韧的人们。
我不知道北纬39度的狂野意味着什么,面对这份苍茫,就是感到有种莫名的亲切。对我来说可能意味着很多,也可能什么都不是。我们中国是个喜欢考究意义的国度,但能诉说的意义很轻,不能诉说的却很重。
或是正如许巍歌声所道,“体会着狂野体会孤独,这是我的完美生活。”
好了,当年“探长”似乎还挺文艺……
冷峻的恒山、苍茫的晋北,不过也有温情的一面,比如在恒山拍到的这一张,一群年过半百依然很有活力的大妈旅行队。
【恒山. 摄影:阿鱼探长】
3. 中条的血迹
【中条山.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山西南缘是在地理上并不出名的中条山脉,但在近代史上,尤其是在黄河西岸陕西人的心中,中条山是永不磨灭的丰碑。
1941年5月7日,中条山外围日军在航空兵的支持下,由东、北、西三个方向开始全面进攻中国守军。由此打响了历时一个多月的“中条山战役”。
中国军队由于事前准备不足、又缺乏统一指挥,除少数突围外,大部溃散,被俘虏3.5万人,遗弃尸体4.2万具,日军据中方公布毙伤9900人,按日方数字仅战死673人,负伤2292人。
拿下中条山,是日军“固华北、抑洛阳、窥西安”的战略举措,为此,除了中条山驻地的国军参战,陕西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凭借沿黄防卫线和潼关天堑,陕西一直是日军屡次没能突破的战地。中条山会战打响后,无数陕西汉子义勇参军,向东跨过黄河,保卫家乡。
“八百楞娃跳黄河”的故事至今仍然在陕流传——
自1938年7月至1940年10月, 国民党第四集团军仅以三万多人先后粉碎了日寇11次对中条山的大扫荡,他们在中条山前赴后继英勇牺牲了两万多人。在11次反扫荡中的“六六战役”中,177师新兵团有800多名三秦壮士弹尽粮绝,被日军逼上黄河崖边,高呼口号,集体跳崖,全部壮烈牺牲,无一人投降被俘。
【中条山战役. 图片来源:网络】
山高路险,烽火不绝,在历史的长河里,无数战事在这里上演,仅从这些大名鼎鼎的名词就可窥见一二:
雁门关、娘子关、平型关、宁武关……
秦赵长平之战、汉匈白登之战、宋辽雁门关、乃至近代平型关之战、太原会战……
一直以来,山西都难有“偏安一隅”的机会,烽火燎原,一朝接一代。
【雁门关长城.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在当今中国各个省份都在迅速腾飞时,山西作为关内唯一的省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似乎千百年来的战争透支了太多的心气。
山,依然寥廓,蒙影依稀;大河,从容东去。
但这里的人们,需要重新从大山的怀抱里找回迷失已久的归属感,以一种“自我修复”的勇气,更有底气地去面对汹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