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6

不做生活类电商产品的话,文艺产品商如何支撑起一个公司?

前段时间,我看了一篇文章:豆瓣的广告在朋友圈火了,豆瓣又成了热点话题,很多媒体也都发表了评论,看了几篇大多都是持悲观态度,大家都在说豆瓣着急了,不能再慢了,要提高自己的发展速度了等等。

2019-12-06_第1张图片
杨大侠的作品“暴力美学系列”

豆瓣的广告在朋友圈火了,豆瓣又成了热点话题,很多媒体也都发表了评论,看了几篇大多都是持悲观态度,大家都在说豆瓣着急了,不能再慢了,要提高自己的发展速度了等等。

读到让人揪心的内容,你会怎么办?

一提起豆瓣、一提到文艺,一提到艺术,让人联想到小众这个词,好像大家都有共识,文艺的产品注定小众?

不做生活类电商产品的话,文艺产品商恐怕很难支撑起一个公司?

文艺群体人外表穿的挺潮,要个性不要被同质化,做的工作都是一样,推广同质化的产品,被老板逼着拿出文艺的腔调,不伦不类让内心超级不爽?

平时关注电影、音乐这些东西,但喜欢的电影、音乐总是跟平常人不一样,为了找到这样的不同,熬红了眼睛,熬坏了身体,白天上班无精打采,被老板骂就爱谁谁的样子?

同样的年龄当别人已经开始为结婚、买房忙碌时,有文艺的这颗心依然我行我素,即便没有家底也依然过得随心所欲,愿意为精神上的享受买单?

外表是次要的,透露出独特品味、气质,有自己的高逼格才是重点?


                                               有多少人羡慕文艺青年的养成素质?

想成为文艺青年,一方面跟天性和个人喜好有关,一方面跟所受教育和成长环境有关。文艺青年并不等于知识涵养和学历高,文艺青年与普通人很大的不同点在于个人情感的丰富,你认同吗?

时代告诉我们:无论什么产品想利用文艺内容营销,从三类入手即可成就伟业,它们就是娱乐、工具和情感?

针对需求不同到底满足人们的是什么?你必须清楚:

*  需求不一样触动人内心的深度是不一样的?

*  娱乐类内容最受欢迎?这就像现实,不懂什么是幸福的人,看娱乐类内容不用思考又能使自己开心,一时之快多一分钟是一分钟?

*  工具类内容更多需要满足于人们的工作,但如果只有工具没有文艺,加上老板的瞎逼逼,真的要疯?

*  情感类内容满足人们日益匮乏的精神需求,因为太多的我被“更多一分钟”刷屏占有着?

有数据表明:情感丰富度跟人的年龄段有关系的。15-29岁是一个阶段,50岁以上是一个阶段,是人情感最丰富也最洒脱外溢的阶段。


                                             世界因为情感才变得美好而有意义?

                                                       有了这个就有了艺术?

青春期荷尔蒙爆棚,总是会写很多关于情感方面的东西?我翻看过儿子的(初二时)的电脑空间,空间里基本上都是从网上下载的一些看似高逼格的图片,然后配上还原自我内心最澎湃的文字,有一些还都是从网上复制的。但随着长大,更多情感存在内心,好像被自己封存的自恃不屑于表达?

50岁了,年龄大了,有个理念在不断唤醒青春期的懵懂--返老还童?老要张狂?

其实,每一个人看到一幅画作,听到一首音乐都会有自己的感触。不同的是文艺青年对于绘画、电影、音乐的感性程度更高,当他们看到这些艺术作品,会很容易引发自己的思考,借此愿意表达自己的情感,因为一种冲动、一种缘分,因为找到同类?

情感是人心中最深层次的东西?成年之后,为了生计,重心都放在了工作上,无论是娱乐还是情感方面的诉求都会淡化?

如果把一群人放到一个单独的环境中,给他们看一部他们感兴趣且有深度的电影,或一组艺术作品,只要静静的沉浸其中3分钟,情感的脉搏自然开始跳动?有点像火山即将爆发的时间段?

一个产品之所以能够称为文艺产品是由其内容决定的,在主打内容的同时做好营销,让更多人明白文艺内容贡献的干货不仅仅是拯救你压抑良久情感,更是为你情感不再凝固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情感是一个人的必备属性,人人都文艺青年,更有消费文艺产品的能力?如果你还在,相信我们每一个人因为自身文艺属性被激发出来,会更有魅力的工作、生活、娱乐?

问候语:今天你文艺了吗?想想多么美好,你的文艺产品是不是瞬间打开扇通往彼岸的窗?

文艺商的干货分享,有需要可以来我们公号“艺品藏家”来坐坐。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