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读后感

成也原生家庭,败也原生家庭。

在读《滚雪球》电子书和lip师兄的语音分享时,我发现男人和女人在看待成功好男人对婚姻生活问题,有很大的不同。

好男人的标准是什么?

“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吧。”

好女人呢?

“家庭幸福、事业小成、温柔娴熟、美貌得体、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孩子乖巧……”

这其中哪一条不需要女人付出全副心思百般努力?而男人,事业的一白可以遮百丑,一个事业有成的男人谁会计较他一年陪父母几天一周带几晚孩子?和老婆单独在一起已是奢侈,哪里还能奢望他们陪女人谈心事呢?而女人,社会对她的评价是 360度全方位的,好女人必要担得起好女儿、好妻子、好媳妇、好妈妈,诸多名号缺一则不完美,而为这些名号付出的努力却自动在社会评价体系中归零:那些啊,都是女人应该做的,是本分。既是本分,你怎能指望获得肯定?

先来看看原生家庭对沃沦·巴菲特的影响:

父亲霍华德一头黑发,长相英俊,一副教授派头。他热衷于政治宣称自己是反对邪恶的斗士,在巴菲特家里,政治、金钱和哲学是晚餐时经常讨论的话题,但是家庭感情却不是,即使在那个父母对子女感情含蓄的年代,霍华德和利拉也以缺乏温情而出名。巴菲特家没人会说“我爱你”,也没有人会抱孩子到床上入睡,并亲吻他们。

母亲利拉她活力、乐观、母性和甜美,但是她滔滔不绝的说话方式,让孩子们望而生畏。利拉的音调可能事先透露出会发火的迹象,但大多数情况下,一切的发生毫无征兆。一瞬间她的脾气就爆发了,没有消停和减弱的迹象。孩子们过去犯的全部错误都会被翻出来。事情就这么无休无止盛怒之下的利拉会不停地责骂孩子,内容千篇一律:他们的生活显然来自她做出的牺牲;他们一无是处、不知感激、自私自利,他们应该觉得羞愧;她会挑剔每个真正或想象出来的错误;她几乎总是冲着多丽丝长篇大论,而且会把同样的话说上至少一个小时,有时还长达两个小时。沃伦说,直到两个孩子“认错”、流下无助的眼泪,她才结束。

沃伦是个谨慎早熟的孩子,他害怕冲突,他的第一本能是避免冲突发生,而且如果有人以他母亲那种方式威胁他,他会像一个被烫的小猫那样跑掉。不过面对可能爆发的冲突,他已经学会保持情绪不受影响了。

原生家庭的影响在无形中也影响了沃伦的家庭观,特别反应在他对苏珊和孩子的态度上。

面对一个高谈阔论的父亲和一个愤怒和喋喋不休的母亲,他对周边的事情充耳不闻也许不足为奇。即使豪伊晚上哭啼不已也不会太分散他的注意力,在这间公寓的第三个卧室——他的小办公室里,沃伦可以几个小时完全沉浸在思考中。

苏珊就像“一个单身母亲”。如果有要求,沃伦会在学校重要场合露面或者在橄榄球场边徘徊,但他从不会主动提出跟孩子们做游戏。他看起来太忙了,没有注意到孩子们对关注的渴望。

沃伦深深地爱着妻子,并且会在公开场合表现出来,把她抱在腿上,深情地抚摸着她,并且重述着她温 柔、有趣的种种往事,但是在家中,他总是躲在屋内搞自己的工作,需要被人照顾。他已经习惯于她的关注,可是依然不是那么擅长家务。

但是潜意识里他有多爱苏珊就有多爱他的母亲,有多爱也就有多恨和畏惧他的母亲。

这也是为什么他被凯瑟琳·格雷厄姆强烈地吸引着,甚至到了痴迷的地步。

格雷厄姆从小受到母亲残暴、冷淡的对待,长大后又遭受躁狂症丈夫多年的折磨,这对她造成了很大的后遗症,而巴菲特的成长背与类似,

巴菲特对凯瑟琳的感觉是:“她非常非常聪明,在许多方面都很明智,只要你不去碰那些伤疤就行了。不过她很善解人意凯瑟琳放下了自己的冷漠和高贵,表现出脆弱和谦恭,这使得沃伦无法不去喜欢她。因此尽管她好像女王一样威严庄重,但是她很快就和大部分人打成了一片,融入了这个团体之中

巴菲特过去常常扮演接受的角色,而在格雷厄姆身上,他第一次体会到了给予的滋味,并且也发现了自己在这方面的才能,他很喜欢这样做。

而苏珊也乐此不疲地享受无私付出的到尊敬和赞美,她渴望被关注。但是这也是她婚姻空虚和忙碌的原因。然而苏珊让我敬佩的是她还有一颗追逐梦想的心,她不断努力学习,她渴望自由,她渴望过独立的生活,满足自己的需要,找到自我,遇见更好的自己。

至于后来,沃伦遇见阿斯特丽德,她在照顾他人方面比苏珊要强得多,也因此与沃伦过上同居生活。但是沃伦不爱阿斯特丽德,他只是渴望母亲般无私照顾。多年后苏珊去世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深深地打动了阿斯特丽德。她失去了自己心中最亲密的朋友,还发现苏珊的生活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她从来都没有真正了解。多年来生活在幕后,遵从苏珊的意愿,遵从这段不合传统的“婚姻”,看起来也还理想,却突然发现其实都是建立在虚假基础之上的。

在家庭生活上,沃伦·巴菲特老先生的处事态度我不认同,但是他在事业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让我敬佩。

沃伦·巴菲特性格内向,不喜欢抛头露面,生活中需要别人帮助来渡过困境。他的恐惧只是个人情感方面的,不是经济方面的;涉及钱的时候他从来没有羞怯退缩,渴望致富的热情让他在春谷勇敢地骑着自行车经过恶狗狂吠的人家,送出最后几份报纸;让他在遭遇哈佛拒绝后,勇敢地前往哥伦比亚大学拜师本杰明·格雷厄姆门下;让他迈开双脚到处说服人们订阅报纸,尽管一次一次地被拒绝;让他在第一次丧失勇气后找到力量去求助于戴尔·卡内基;让他在所罗门危机中顶住压力做出让步;让他优雅地面对了网络泡沫时代长达几年的苛刻批评,没有选择任何回击。他一生都在权衡、限制和规避风险,但最后他勇敢无比,连自己都不曾意识到。

以谦卑之态屈人之兵,当观点和他人不同时,选择那个不讨巧的。他是一位真正不随大流的独行者,但是,他并不是刻意为之,他只是不在乎他人的评价。

你可能感兴趣的:(《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