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阅读干货会带来哪些危害?

干货,像是魔咒。

任何一篇文章的标题,只要含有“深度好文”“技术干货”“业内秘诀”总能吸引一大部分人前去围观。

和之前一个做自媒体朋友聊天,他说,现在信息泛滥,文字阅读量越来越低,之前动辄上万的阅读量,现在只有百十个人。

翻看他的文章,内容主要聚焦在行业观察,涉猎广泛。对比早前关注的一个职场文写作者,她的内容主要是干货技巧,比如“两小时读完一本书”“如何使用TED学习英语”等等,简单分步骤,似乎能将一切繁琐的过程简单化,而读者看得也是一腔热血,似乎知道这些秘籍就能人生开挂。

虽然喜欢干货,收集干货,但并不是每篇干货都能让人满意,其实道理很简单,喜欢干货的读者未必和作者的认知,处于同一级别。

写干货的作者自己读书思考形成认识再输出,而读者更像是在咀嚼二手信息,论证的过程完全不吸收,只是空泛的知道一个结论,似乎那一句话就是一颗救命药。

其实越是阅读量高的干货文,越是受众广泛,越是受众广泛的文章,水准越低。

翻看自己收藏的干货文章,无不是如何提高思维认知,如何学好英语等等。不禁让人思考,为什么这类文章更受欢迎。

其实很多技能,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哪怕只是一个简单得入门贴,都算是了不起得干货了。但是,对于真正想要提升技能得人来说,这不仅不是干货,还是信息垃圾。

当一个人接触得知识面变得更广泛后,很多基础得东西,我们都不愿意去学了,但是那些写干货文得作者,为了满足更多用户得需求,只会变着法得写入门贴。

因为太高深得东西,一般人看不懂,读者变少,阅读量下降,甲方爸爸也不开心,没有广告资源,那就不能养活自己。

只能不断重复地写入门贴,大不了,隔一年再炒现饭,新瓶装旧酒。

很多人总是不断的看干货收集干货,包括我自己,这会造成一种假象,以为自己收集和了解很多知识,其实不然,这些或许只会永远沉睡在我们的收藏夹,而我们沉醉于此,只是一种试图战术上的侵犯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对于干货带来的负面效应,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让读者放弃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干货的依赖,会让你遇到新知识新内容,习惯性的去找干货书籍和文章,连这件事的本质原理都没有理解是什么,就急不可耐的寻找更多的技巧。要知道,真实的学习过程是一种独立思考的过程,没有独立思考,作者介绍再多的思想也不是你的,你只会成为作者的附属品。

2、在阅读干货中浪费时间。如果我们把时间消耗在玩游戏上,会有负罪感,但时间花在读干货文章上,就没有这种赶紧。你会庆幸自己仍然保持学习,哪怕这篇干货文章没有太大用处。

还有,即便看完干货文,你有行动吗?之后还能记住这些文章讲的什么内容吗?当我们在知乎、喜马拉雅上看到或听到很有用的信息,或者购买三节课、笔记侠教程,而从来不翻看,不去实践,可能,你只是习惯阅读干货,无形间,这已经成为了一种自我安慰。

3、干货内容往往是牛人解读后的总结,与其听他们讲,不如自己多读书。同一本书,不同的人解读不一样,吸收干货,不如和原著作者本人达成共识,将他们的思想内化成你自己的思想。

干货更多输出的是技能,知识和技能最大的区别就是,后者需要大量的练习去实践习得,而这些恰恰很容易被人忽视。

要想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技能,就需要不断练习,通过实践让知识和自己产生更深层的联系,从而达到真正的掌握。若非如此,即便是让你看到再多干货,也只是短暂的大脑皮层兴奋,过后无法产生一个实质性的提升。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会产生大量信息,并不是每条信息都有价值,对充斥的信息首先要做的是甄别信息有无价值,无价值可以不看,重点看有价值的。

不能深刻思考的根本原因是见识少,知识积累量不够。

真正聪明的人都是下苦功夫的,曾国藩读书的原则是一本不点读完决不读下一本书,真正的好书不能求快,快即是慢,快即是无,理解最重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经常阅读干货会带来哪些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