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能用英语》读书笔记(7)— 口语 【上】

0 口语问题也许不在于你不会说,而在于你没什么话可说。

我以前总以为口语差是“不知道怎么说”(HOW),现在我认为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这个,更重要的是“没什么话可说”(WHAT)。

不是指望自己能够脱口而出,而是希望自己有备无患。每当遇到一些要用英文的正式场合,一定要提前花时间先写“逐字稿”,不会写的就去查查词典,查词典查不到的,就用Google搜索,连Google都搜不到,那就想想看有没有可替代的说法……而后再花时间修订,熟悉,复述。

1 为什么买不到适合自己的口语书?

随着年龄的增加,每个人的内涵会慢慢积累出巨大的差异,于是,人们之间各自“想要说的话”都大不相同。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在真实的对话场景里,除非必要,人们往往回避“重复别人的话”。既然别人已经说过,自己又何必再啰嗦?与此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人的思考方式也会衍生出独特之处,乃至于即便用同样的开场白,几句话过后,就会蔓延到与其他人完全不一样的方向。

其实使用任何一种语言的人都一样,别看他们用相同的语言、文字、词汇,但最终他们所表达出来的都千差万别,各不相同,并且,不相同的部分居多。而且越是勤于思考的人越是有更多的不同。这就是个人风格,不论在文笔还是说话上,都会烙上显著的个人特色。英语也是如此,所以口语书不可能满足你的所需实为正常。

2 口语差很可能另有原因……

那些头脑不简单的人在开口讲外语的时候会面临更多困难,因为他们的表达需求更为复杂,甚至可能过于复杂。他们没多大兴趣与对方讨论天气问题,或者对方来自于哪里,他们想跟对方探讨一下“当前人们所关注的全球变暖问题之中,有哪些问题是被大多数人所误解的”,或者“现在人民币汇率节节攀升对普通市民来说有哪些可能的风险,因为表达需求太过复杂,所以导致同样的训练在他们身上根本无法发挥同样的作用──他们事实上需要更多更强的训练。再比如,他们很难遇到有能力与他们探讨有深度的问题的人,所以,他们很少有机会去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口语能力

在第二语言习得方面,无论是谁,都是从零开始,无论是谁,都不可能一朝一夕就登峰造极。而且,口语差一点,根本没必要自卑,因为那并不见得就是你笨,或者你没有天分,更可能只不过是因为你不笨,你头脑不简单。

3 如何创作自己的口语书?

“一切都只能靠自己”这句话从古至今在任何领域都绝无半点夸张。既然你跟别人就是不一样的,那么属于你独特风格的内容只能靠你自己去整理。

(1) 一定要用本子记录

每天花十分钟到半个小时,把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用中文记录下来。坚持一段时间之后,每天再多花点时间把那些你要说的话用英文表达出来,并记录下来。

(2) 根本不知道该如何用英文说怎么办?

少数情况下,我们会发现自己要表达的东西,完全不知道应该用英文如何表达。尽管这种情况属于少数,但它们却往往是最为关键的内容。一定要把它记录下来,因为有记录,所以,将来“偶然”获得答案的时候,知道应该补在哪里。如果之前有所记录,那么将来获得答案是“必然”,如果之前没有记录,很多会“必然”到来的答案,最终连“偶然”都无法形成,因为你过去并未记录,所以当答案来临的时候,你根本就未曾意识到,于是,擦肩而过的就是你。

(3) 使用平实的、朴素的、没有修辞的中文

这是最重要的建议:在记录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之时,要尽量避免任何修辞。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修辞是几乎无法翻译的。

使用平实的、朴素的、没有修辞的中文记录思想──在写作中也特别实用。很多人觉得英文写作困难,可实际上,那困难是自己给自己设置的,因为他们在表达思想的时候,不小心依赖了太多母语的修辞,乃至于,几乎不大可能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那些充满了修辞的思维。

(4) 着重收集“不直观的对应”

掌握另外一种语言(外语),真正的难点在于掌握它与已习得语言(母语)的不重合之处。

比如: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

我从未想过……

你竟然跟我这么说话!

就知道你有这本事!

(这)听着耳熟吧?

我想不起来那名字了……

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必然用到的句子(或片段),可是,如果“直译”的话,就很别扭:

If I didn’t remembered wrong…

I never thought of/that…

How dare you talking to me like this!

I know you have such a capability!

Does it sound familiar?

I cannot remember that name…

同样的语境里,“地道”的说法是这样的:

If my memory serves, …

It never occurred to me that…

Are we really having this conversation?

Always knew you had it in you!

Does it ring a bell to you?

That name escapes me….

至于“觉得某些中英对应不够直观”,这是因人而异的事情,所以,这种收集工作,只能靠自己。别人整理的东西,拿来对自己基本上没有太多作用(只不过人们总是“觉得”或者“希望”拿来的东西有用而已)在这方面,不能相信或者依赖“拿来主义”,一定要自己动手,自己积累。

所有需要靠积累才能获得的东西都很难,只因为大多数人并不真正了解积累的重要与意义。

利用手机或者iPad,随时进行记录,建一个专用的表格,解决方案:表格只有两栏:中文、English,然后随时增补。

重习本书,让我更深刻地感知到作者为掌握英语这门语言,不仅从多方面进行刻意练习,而且注重总结方法,更重要的是具备解决问题的极强执行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人都能用英语》读书笔记(7)— 口语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