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经常听到这样的段子:
小刘的妻子在自己小区里都迷路了,最后还是在隔壁老王家找到的
刚刚我在街上走,不知道哪蹦出一个人踹我一脚,回头一看,人没了...
楼下大爷早上溜一圈狗,回家一看,把别人家的狗给牵回来了...
早晨出门,朦胧中看到路旁一老者,看似半仙,桌上摆一小圆筒,里面都是签,我拿起圆筒晃了半天,抽出一支,说:这位道长,给解一卦吧!老头说:要吃油条你就坐下,不吃你就滚犊子,没事你晃我筷筒子干啥!
小王开车上高速,赶上雾霾,找不到路了,看高速路边站着一个人,于是下车打听,那个人告诉他该怎么走,小王问他“您怎么站这里呢?这可是高速啊~”那人默默的说“我也是下来打听道的,道找到了,车找不到了…
环保部来河北督查雾霾,结果迷路了…迷路了…
不用多想,他就是雾霾
一到冬天,
雾霾都会挥之不去,
让人不胜其烦。
出门在外的人们,
每天都得准备着口罩,
避免“毒素”的侵害。
这么严重的雾霾,那抗霾的科技成果又出现过哪些呢?
中科院早在2012年9月就启动了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从大气灰霾的追因和溯源两方面设立研究主线,在大气灰霾形成机制、预报预警模式、环境监测设备、污染物控制技术、遥感监测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
2014年3月7日,万钢向中新社记者公布了一个数据,即历年来有89个专门技术、130多个应用案例都是应对大气污染的,今后还要加紧部署,加紧科技成果的转化,向污染宣战。
2014年8月8日,全国科技创新成果展于近日在秦皇岛市奥体中心开幕,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技术治理雾霾项目部分成果参展,首次与公众近距离接触。
核技术治理雾霾项目小组的专家利用在国内外已有科技成果和污染治理的成功经验,以保定、廊坊为试点,分别构建大气环境质量智能管理平台,集高时空精度污染源清单、在线源解析技术、空气质量评估等于一体,可为城市及区域尺度的大气污染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2014年10月27日,其一是资源紧缺,每到冬季,不少北方城市缺天然气,一些企业因为缺气只能停产;其二是成本较高,天然气价格在每立方米3至4元,有的地方已突破4元,是燃煤供暖价格的3到4倍。他特别强调,过去人们认为天然气是清洁能源,但现在发现,天然气烧完后会产生氮氧化物,成为形成雾霾的主要来源。所以,“煤改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雾霾问题。
他提出,有一种方式非常有效,就是利用工业余热替代燃煤。经过调研发现,热电厂里要排出大量的余热废热,如果利用起来,既节能减排,又实现了循环经济,可以完全替代燃煤取暖。
付林说,我国产煤多半用于发电,煤在燃烧的过程中,有三分之一转换为电能,其余成为余热。我国北方地区电厂的余热量在5亿吨左右标准煤,而采暖需要2亿吨标准煤,加上一些钢厂、化工厂排放的余热,足够使用。解决第二个问题主要靠热网,由于余热的温度并不高,在20摄氏度至40摄氏度左右,而采暖所需的热量多为六七十摄氏度,必须要提温,通过热泵技术,将热量集中起来,达到可利用的温度。其次,电厂一般处于较偏远的地区,如何将热量输送到城市,提高热量输送的效率是关键。
为破解这一技术难题,他带领的科研团队艰苦攻关,取得的发明成果“基于吸收式换热的集中供热技术”解决了热源短缺及热网输送瓶颈难题,实现系统供热能力增加30%以上、供热能耗降低40%以上、热网输送能力提高50%。
清华教授付林说:“这项成果获得了2013年国家技术(学名叫“基于吸收式换热的集中供热技术”)发明二等奖,使用这一技术,可以实现平原地区从热源供到城市,输送长度300公里。也就是说,如果以城市为圆心,画一个半径300公里的圆,这个城市的供暖可以通过余热回收解决。”
2016年,据报道,大数据、“互联网+”,这些先进的信息技术,也将用到“智慧治气”上。在G20杭州峰会前,杭州将推出“五气云”环境质量智慧管控系统。比如对工业企业的监管,不只监测企业最终的废气排放,连整条生产线上的每一个节点都能监测到
2017年4月21日,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在北京依据科技部《科学技术评价办法》的有关规定,按照科技成果评价的标准及程序,本着科学、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组织专家对洛阳盛豫重工机械有限公司完成的“雾霾收集塔”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评价。
专家组认为,该项目采用了成熟的高压静电除尘原理、六边形的布局方式,经过高压电离,可以去除空气中的细微颗粒物,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项目已完成样机的制作与初步调试,具备了进一步试验的条件。经专家组全面审核,与会专家一致同意,“雾霾收集塔”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国家应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力度,让更多高科技有效参与到雾霾治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