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家家户户团圆,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长了,不少矛盾立现,不少家长抱怨,我的孩子不听我的,说多了还生气,我还不是为他好嘛!
今年春节,我朋友 Grace 跟她的妈妈就吵了一架,吵架的原因也挺让人懵圈的,小G跟她的男朋友因为逛商场的事情发生了争执,G妈劝着劝着跟女儿就吵起来了。
G妈含着一把辛酸泪抱怨,这个小G一点都不听话,我还不是想她好么。小G也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跟我说,她就是不想G妈干涉。这件事情上,两人都委屈的不要不要的。作为过来人的G妈深谙感情越吵越淡的道理,她不希望女儿吃亏。小G却觉得,从小上学妈妈就喜欢干涉她的决定,现在谈个恋爱妈妈都要插手干涉,觉得她的感情生活受到了强迫。
不少家长跟G妈一样,为了孩子巴心巴肺,却让孩子觉得受到了强迫和控制。好心当成了驴肝肺,偏偏还是自己的孩子,想着不管算了,但是又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孩子走弯路吧。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跟父母的隔阂越来越大,也就越来越不受控制,孩子抵触家长给出的意见,家长也是恨铁不成钢 。
从小,我们的老师就教育我们,两点之间直线的距离是最近的,这个理念,我们的父母掌握的最熟练。
从孩子出生开始,很多父母就不断的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孩子,你不可以走的太快,会摔跤;你要选择理科,以后好找工作;这个专业有前途,你选择的专业不行……
父母总是希望孩子能够一帆风顺,希望他们可以少走弯路,但是,往往,父母眼中的“弯路”都是孩子的“必经之路”。
我有个朋友,特别优秀。在国内顶尖的大学读书,学的是设计。这个妹子自学一手好国画,上了大学很快就被学校的老师发现了天赋。
这位老师也是国家一级的画家,老师就跟妹子说让妹子跟着他学国画,以后读国画系的研究生。
妹子当时是满心期待的,结果国庆回了趟家,这个事就耽搁下来了,据妹子介绍,她父母联合了家里的七大姑八大姨对她进行了为期七天的思想改造。摆事实举例子,证明当个画家是找不到好工作的。让妹子死了这条心。画家老师虽然很惋惜这棵好苗子,但也放弃了这个决定。
优秀的妹子听了父母的意见,毕业后考进了一家设计院。但是她闲云野鹤的性格并不适合朝九晚五的工作,就像一头野马被关进了设计院。
两年以后,她毅然辞职,又重新去学习画画,白白耽误了几年的时间。有一次我跟她聊天,她跟我说:“当时父母、亲戚为她安排的“捷径”是她走过最远的弯路。”
当时妹子的父母知不知道他们的女儿有着很高的艺术天赋呢?当然是知道的,名校名师抛出的橄榄枝当然是很有诱惑力。但是,他们的生活经验告诉他们,当画家是一件很不靠谱的事情,找不到铁饭碗,女孩子嘛,还是安安稳稳的好。
父母认为给女儿找到了一条通往幸福人生的“捷径”。
然而这些捷径,其实都是父母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总结出来的。结果是不是一定准确,其实非常差强人意。随着时间的发展,很多我们以前的固定思维都一再被打破。
比如之前我们认为橡皮擦只可以擦掉铅笔字,但是现在橡皮擦可以很方便的擦掉原子笔写的字。时间在变化,很多东西都在发展,我们的经验有用,但是未必与时俱进。
就像纪伯伦的诗里写得:
你的儿女,其实并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的诞生源自于你的情欲
以及自身对生命的渴望
你可以给与他们的是你的爱
不是你的想法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
变得像他们一样
你不能绞尽脑汁
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
时间也不会在过去停留
但是如果父母的经验,真的现在还适用呢?
那我们应该告诉孩子自己的经验,但还是要让孩子自己去抉择。
一个一直生活在控制中的孩子,就算每一步都很“成功",他也不会获得自信感。这样一个缺乏自信感的孩子,当突然不成功的时候,他会登高跌重,很可能一蹶不振,无法正视自己的失误。
前段时间很火的王猛,生在高知家庭,自小成绩优秀,四川某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北大毕业,美国名校研究生……简直就是羡煞旁人的“别人家的孩子”。
就这样的孩子,10年不见父母,写了15000字的长信控诉父母的“控制欲”。
“初二末,单位系统内几所子女学校合并,在我家附近成立了第二百五十一中学(化名)。我父母以“你太小不能骑车”“你受不了当地名校的竞争”“二五一中会重点培养你”等理由安排我初三去这里,中考前又违反之前让我自己选择高中的约定,强迫我高中留在二百五十一中。这是一段充斥着谎言、暴力和控制的沉重历史。”
这是王猛信件中的一段,他认为父母是在控制他,他虽然接受了父母的安排,但是他的心里是不认同父母的,他的接受只是为了躲避父母的责罚。
他对父母没有信任,他不认同父母对他好的观点,他说他的生活中只有控制。
事件曝光之后,在网络上引起热议,很多网友发出同样的感叹。
控制过度让孩子变得胆小,懦弱,惧怕失败。受挫能力,抗压能力弱;失去自我抉择能力,怕承担后果,缺少担当。
更有甚者,家长过强的控制欲导致孩子反叛,他们不信任家长,有时候明明知道父母是对的,就是要刻意反着来……
没有人比孩子更了解自己,他会知道自己更想要什么。我们能做的是把孩子看成一个有意识的人来平等对待,去倾听孩子的想法,然后给予帮助。
只要孩子的选择,不触犯法律,不影响道德,不会伤害到孩子自身,我们都应该支持。
孩子的选择的确有时候是不正确的,但是让他们经历一次,他们才会更为牢记,这要远比我们的控制更为有效。
孩子有自己的人生路要走,他们能走时,就让他们自己走,需要我们帮助时,我们伸出援助之手。如果我们一直抱着孩子,走的可能不仅仅不是弯路,压根就不是孩子想走的那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