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秘书是不是古代的师爷?-中国古代师爷史

今天的秘书和古代的师爷,在很多方面有微妙的相似,也有显著的不同。对于秘书,大家还算熟悉一点,那么师爷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存在呢?

师爷是临时工

大家知道,依据中国古代的官制,各级官府的职责是综合性的,政务、公安、法院、检察院没有明确的分工部门。比如包公,除了一般性行政事务外,大家更熟悉他各种神奇破案。那时候的一把手,是货真价实的一把手。

但一个人的知识面、能力专长以及精力是有限的,怎么可能百事通呢?所以,在一些不熟悉的业务上,就需要专业人才。师爷,就是这些专业人才。

比如官老爷要审案定刑,熟读五经四书科举出身的官员,哪里懂得那么多法律条文?因此必须有专门的法律人才来佐治。

然而,古代官僚系统里只有官和吏。官,是获取功名和任职资格后背任命有官职的人;吏,大多是文化不高、能力一般的事务性公务人员。这两类人属于在编人员,直接由财政领工资报酬。

官有所不能,吏又帮不上忙,只能走外聘这个路子,于是就有了师爷。

但官府里可以有师爷这个岗位,并没有这个编制,也无法财政开支。所以,师爷实际上是主官个人聘用的顾问,工资从主官的收入里支出,拿不得朝廷的俸禄。

作为编外人员的师爷,就是传说中的临时工。

师爷都做什么

从职责上看,师爷可以分为几种:

刑名师爷:负责刑审、法务,相当于今天的公检法职能的综合。

钱谷师爷:负责钱粮、财物,相当于今天的财政局外加主官的私人理财顾问。

奏事师爷:负责上传下达的各种公务文书。

书启师爷:负责主官的私人书信往来。

不过,只有较高官职的主官的师爷有明确的分工,各负其职。他们的师爷动辄十几人、几十人;而基层官员的师爷往往身兼数职,是主官的综合政务的总顾问。他们的师爷多是一两个人,三五个人就算多的。

在现实事务中,师爷要处理的事情也并非这么单纯。上面这些都是拿得出台面的堂皇事务,而怎么捞钱贪墨、怎么枉法徇私,甚至如何勾结上司、外地同僚,这些官官相护的事儿,都离不开师爷的出谋划策。

大多数师爷相当于主官的谋士,在重大问题上有顾问之便,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年曾国藩与太平天国作战不利,向咸丰皇帝上表求援,奏表里有“臣军屡战屡北”的句子。师爷马家鼎看了后挥笔改为“屡北屡战”,立马从灰头土脸成为悲情英雄。

清代有个浙江藩台在参加皇家大典的时候,不慎朝冠落地,被前排一个素来不和的武官看到而告发。这可是大不敬的重罪,上面查下来,这位藩台的师爷拟出九个字“臣列位在前,礼无后顾。”意思是说,大典行礼之时后顾属于同样大不敬。于是此事不了了之了。

师爷的待遇

师爷的经济待遇很高,也就是说年薪不菲。大多数情况下,师爷的收入不低于主官的俸禄,甚至有的主官还会把绩效工资(养廉银之类)搭上。

那么主官的工资奖金都用来养师爷,那岂不是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白服务了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今天的秘书是不是古代的师爷?-中国古代师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