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界限

第四课—界限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越界或者感觉被侵犯,是自己不清楚别人的界限,别人也不清楚自己的界限造成的。

生活中我们还是要防守自己的界限,不要总是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打破。

说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借钱,一个是朋友寄住很久又不走。

认识了一个玲玲姐,她居然能让朋友在家寄居了四年,又能借给别人13万不还实在要不回来就不追究了,真的太自带圣母光环了。

开始摆沙盘的时候,我先拿的人。先拿的东西就是你内心最在意的。后来陈丹说我的沙盘靠右侧,靠右其实是说明在意未来。我很看重未来,可能有些东西实现了也不会很在意,很不关注当下。再有就是我一开始并不知道我想要摆什么,看到了咖啡馆觉得还不错,很舒服,可以让自己放松,就想摆一个休闲度假区。说明我当下还是觉得有点累想休息的。

以下是公众号里的内容:

上周日我们成长小组的主题是谈论的‘边界’问题。

        人与人相处都会面临边界这个问题,边界处理得好,两人的关系就会相处融洽,如果边界处理得不恰当,关系要么过于疏离,要么会过于让人压抑甚至让人觉得窒息。


第四课—界限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上图两人的边界就非常清晰,这种过于清晰的边界,会让人与人之间缺少那么一点点温情的感觉……


第四课—界限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张图的两个人,彼此似乎已经快要融合了,甚至快到你我都无法分辩的地步。

        这种情况容易出现在恋人和母子之间。

        有一些恋人在热恋之时,相互的手机可以互相看、所有密码也会告诉对方、甚至很多个人多年的秘密都会让对方知晓,彼此之间好到像个连体婴儿。

        当有一天,有一方感到疲惫或想独自呆一会时,另一方如果还处在边界不清的状况里,这时就很容易发生冲突和摩擦,有时矛盾甚至会发展到一发不可收拾……

        母子之间也是如此,小时候孩子和母亲天然融合一起的,孩子慢慢长大的过程,也是慢慢和母亲分离的过程,也是在学习独立面对人生各种际遇的过程,如果妈妈总是不肯放手让孩子独自去承担他自己事情,事事都想干涉和插手,孩子总有一天会因为自己的边界被严重侵犯而发出强烈的反击。这个时候妈妈很多时候都是很委屈的:我明明是为你好,想帮你啊!你还不领情!

        一些受害者形象的妈妈于是放弃管孩子,让爸爸去管;一些超级自恋型妈妈,或觉得自己在孩子面前无所不能的妈妈,就有可能用更加严苛的方法去管理孩子的吃饭、穿衣、睡觉和学习,殊不知哪里有压制,哪里就有反抗,最后的结果就是以关系破坏为代价,就算孩子不反抗,逆来顺受,不破坏关系,那么也是以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为代价;而还有一些中间状态的妈妈就会识趣地恰如其分地退步给孩子让出合适的空间,让他们可以自由做主决定自己的生活,虽然刚开始孩子走得可能不那么顺畅,会有很多磕磕拌拌,可是在妈妈鼓励和支持得目光,孩子一定会做得越来越好,走得越来越顺畅。


第四课—界限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而比较合适界限,应该是既可以有独立空间,也可以有相互融合的部分,并且融合部分以虚线代替,并且这个融合部分是可以自由收缩的空间,可大可小。这样两个人相处才会自在舒适,不受彼此干扰。

      总而言之,守住自己的边界不让别人逾越,这样我们就不会有那么多委屈和不甘心。

        不要轻易打破别人的边界,这是人与人的尊重,建立和谐关系所必须的要素。

        有的人边界非常清晰,这样除了给人一种冷冰冰没有温度的感觉以外,其实他自己也是极易受伤的!

        有的人边界比较模糊,当别人打破她的边界,他不自知,可事后又会觉得委屈,相对的他也容易打破别人的边界,伤害到别人也不自知。

        说到这里,有人或许会问,那我怎么知道我有没有越界和被越界呢?

        其实有一个方法很简单:在你行动或开口之前,先问问这是你的事情,还是别人的事情?

        这是你的需要,还是别人的需要?

如果是自己的事情,你是否需要别人帮助?如果需要别人帮忙,你希望别人帮你多少?

如果是别人的事情,别人是否需要我们的帮助?如果他希望我们帮助,你准备帮别人多少?

上图虚线部分就是我们与人互动时,相互渗透的部分,这部分也是有边界的,这个边界大小就是由上面几个问题来决定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四课—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