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装懂的苏轼乱改咏菊诗 彼此酬唱却搞不懂对方诗意的唐朝诗人

前言

昨天写了一篇文章《今日惟观对属能 宋朝人为什么笑话李商隐作诗是獭祭鱼》,说的是宋朝人讽刺李商隐作诗喜欢罗列典故的故事。典故用得太多或者太生僻就容易令读者费解,所以我们现代人读古诗就要看注释,否则就看不懂。

这里面有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诗中用典对于当时的作者和读者来说,可能就是常识不需要解释。可是对于我们来讲,就好比天书一般搞不懂了。

另一个原因是,作者的典故确实太生僻,生僻到当时的读书人也未必都能听懂。

另外,这个世界太大,总有我们不懂得东西,所以不要轻易判断是非,也不要不懂装懂。

今天就讲一下这样的故事。两个唐朝诗人相互唱和,其实也搞不懂对方说些什么,但是场面上还不好说破,各自稀里糊涂地就此别过。苏轼自以为是改了王安石的咏菊诗,没想到碰上了黑天鹅事件,把自己摆了一道乌龙。

不懂装懂的苏轼乱改咏菊诗 彼此酬唱却搞不懂对方诗意的唐朝诗人_第1张图片

一、孙光宪《北梦琐言》中诗人唱和的故事

五代十国时期的孙光宪是花间派中比较有成就的词人,降宋后在《宋史》中有传,其中写到:“光宪博通经史,尤勤学,聚书数千卷,或自抄写,孜孜雠校,老而不废。好著撰”。可惜孙光宪只有一本《北梦琐言》流传至今,其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唐韩定辞为镇州王镕书记,聘燕帅刘仁恭,舍于宾馆,命幕客马彧延接。马有诗赠韩曰:

"燧林芳草绵绵思,尽日相携陟丽谯。别后巏嵍山上望,羡君时复见王乔。"

彧诗虽清秀,然意在征其学问。韩亦于座上酬之曰:

"崇霞台上神仙客,学辨痴龙艺最多。盛德好将银笔术,丽词堪与雪儿歌。"

唐朝末年时,韩定辞出使到幽州,燕帅刘仁恭派手下马彧接待,马彧为了试一下对方的学问,就写了一首七绝赠给韩定辞,韩定辞从容不迫地回了一首诗。看上去宾主唱和其乐融融,心底下却各自狐疑。《北梦琐言》中接着写到:

座内诸宾靡不钦讶称妙句,然亦疑其"银笔"之僻也。

在场的各位都口称妙句,其实大多是矮子看戏、人云亦云,大伙心里都在暗自犯嘀咕:这家伙写的是啥意思呀?

不懂装懂的苏轼乱改咏菊诗 彼此酬唱却搞不懂对方诗意的唐朝诗人_第2张图片

二、相互请教 两相悦服

但是马彧可不是一个不懂装懂的人,下次见面时直接就问起了韩定辞,没想到韩定辞其实也有不懂之处,彼此间解释了一番诗中的用典,结果两相悦服,结为好友。

他日,彧复持燕帅之命答聘常山,……彧从容问韩以"雪儿""银笔"之事,韩曰:"昔梁元帝为湘东王时好学著书,常记录忠臣义士及文章之美者。笔有三品,或以金银雕饰,或用斑竹为管。忠孝全者用金管书之,德行清粹者用银笔书之,文章赡丽者以斑竹书之,故湘东之誉振于江表。

雪儿者,李密之爱姬,能歌舞,每见宾僚文章有奇丽入意者,即付雪儿叶音律以歌之。"

又问,"痴龙"出自何处,定辞曰:"洛下有洞穴,曾有人误坠于衢中,因行数里,渐见明旷,见有宫殿人物凡九处,又见有大羊,羊髯有珠,人取而食之,不知何所。后出以问张华,曰:'此地仙九馆也。大羊者名曰痴龙耳。'"

原来韩定辞的一首诗中,有三处用典马彧不懂:雪儿、银笔、痴龙。银笔典出梁元帝,他当皇帝以前喜欢给人写传记,所用的笔分为三等,第一等“忠孝全者”用金笔,银笔是第二等,用来赞扬”德行清粹者“,第三等“文章赡丽者”用斑竹笔。

痴龙是神仙洞府中的大羊,不过文章里的韩定辞没有完全解释清楚。这个典故出自南北朝刘义庆《幽明录》,痴龙的髯下有三颗珠子,第一颗吃了长生不死,第二颗吃了延年益寿,第三颗仅仅可以充饥而已。所以诗中说“学辨痴龙”。

雪儿是唐朝李密的爱姬,每次看到好的诗文,雪儿就能谱曲唱出来,所以诗中说“丽词堪与雪儿歌”。

其实韩定辞的这四句诗句句用典,第一句中的“崇霞台”也是典故,既然马彧没有问,说明这个典故并不生僻。崇霞台出自东晋王嘉的《拾遗录》,是燕昭王爱妃旋娟和提谟的歌舞之台。

明白这些典故再看一遍这首诗,就发现韩定辞非常客气地先夸耀在场的人,大家是崇霞台上的神仙客,个个才高八斗(懂得如何辨别痴龙的宝珠)。第三句夸马彧是有德行之人,竟然用银笔(韩定辞用第二等银笔是自谦也是自夸)写诗给我,这首好诗可以给雪儿来歌唱。

崇霞台上神仙客,学辨痴龙艺最多。盛德好将银笔术,丽词堪与雪儿歌。"

韩定辞解释完了,然后说我也有一个不解之处:

定辞复问彧巏嵍之山当在何处,彧曰:"此隋郡之故事,何谦光而下问。"由是两相悦服,结交而去。

韩定辞问马彧诗中的“巏quán 嵍máo山”在哪里呀?马彧说这是隋郡的旧事。汉朝《列仙传》记载:“王乔为柏人令,于东北巏quán 嵍máo山得道”,所以诗中说“别后巏嵍山上望,羡君时复见王乔”。巏嵍山据说是今天河北邢台市的宣务山,东麓叫宣务山,西麓叫尧山,两座主峰统称为宣务山,山上的隆胜寺据说自隋至唐非常兴旺。

这里要注意,马彧问了三个问题,韩定辞只问了一个问题,可能韩定辞的学问略微高一丁点,另外也说明马彧用典不生僻。

诗中的王乔就是在巏嵍山得道、骑鹤登仙的王子乔;丽谯是华丽的高楼; 燧林和崇霞台一样,也出自王嘉 《拾遗记·燕昭王》:“西王母与燕昭王游於燧林之下”,看来马彧和韩定辞对这本书都比较熟悉。

燧林芳草绵绵思,尽日相携陟丽谯。别后巏嵍山上望,羡君时复见王乔。

不懂装懂的苏轼乱改咏菊诗 彼此酬唱却搞不懂对方诗意的唐朝诗人_第3张图片

三、苏轼的“不懂装懂 ”与黑天鹅事件

上面说道,两位诗人能够开诚布公地相互请教,不作不懂装懂之人,品性殊为可贵。

这篇文章写到一半休息时,恰好看到手机推送的人民日报《警惕“不懂装懂”与“懂装不懂”》这篇文章:

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懂了的就努力创造条件去做,不懂的就要抓紧学习研究弄懂,来不得半点含糊。

本来我写这篇文章时,准备用苏轼和王安石咏菊花的这个典故呢,没想到........现在的手机软件算法也太智能了吧!

虽然这样,我还是把这个故事解释一下,人民日报这篇文章一开头是这样说的:

《警世通言》记载,苏轼拜谒王安石,在其府上看到两句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想当然以为菊花在深秋盛开且耐久,怎会风吹花落“满地金”?于是添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一日秋风过后,苏轼看到自家后园菊花花瓣散落一地,想起当初“不懂装懂”耍小聪明给王安石续诗,不禁心生懊悔。

文章中批评了苏东坡想当然的不懂装懂,结果自取其辱。无论这件事是后人杜撰的还是真实发生过,其实都说明了一个道理。以苏轼为例,这样一个学诗渊博的大才子也有不懂之处,还是要和韩定辞马彧一样能够“谦光而下问"才是学人本份。

文章中有一句话可能没有说得太清楚:“苏轼想当然以为菊花在深秋盛开且耐久,怎会风吹花落“满地金”呢?”菊花的耐久不是说菊花不枯萎,而是说枯萎了却不凋谢,宋末元初的诗人郑思肖有一首《题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

苏轼犯的错误就是以偏概全,误以为所有的菊花都是”枝头抱香死“,没想到确实有”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菊花,这是典型的黑天鹅事件。

不懂装懂的苏轼乱改咏菊诗 彼此酬唱却搞不懂对方诗意的唐朝诗人_第4张图片

结束语

关于诗词的用典,这篇小文里的故事说了几个道理。

第一、古人也未必能看懂自己时代的东西。

第二、作诗用典不要太生僻。

第三、借鉴人民日报里的内容,如果要进步就不能不懂装懂,抓紧学习研究弄懂,来不得半点含糊。

第四、这是我说的,学习最好选择真正有用的东西,术业有专攻,大多数人还是以做好份内事为主。当然,业余时间可以学学有兴趣的知识,充实一下自己的精神生活。这个世界上我们不懂的事情太多,毕竟精力有限,做好份内事就很了不起了。

@老街味道

今日惟观对属能 宋朝人为什么笑话李商隐作诗是獭祭鱼

理解错了吗?苏轼《水调歌头》里的婵娟不是月亮?

曹植智斗曹丕 除了七步诗还有一首诗更是难上加难

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写错了吗?袁枚很生气 考据家不可与论诗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懂装懂的苏轼乱改咏菊诗 彼此酬唱却搞不懂对方诗意的唐朝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