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最美的教育对话——读柳袁照《学校应该是一个有诗意的地方》碎记(一)
2019.3
2018,冬,山东潍坊峡山,初见大名鼎鼎的诗意校长柳袁照。他原是“最中国的学校”苏州十中的校长,“诗性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我的座位与他相邻,周旁的人都在热闹的闲聊,他却不多言辞,沉默又拘谨。和他合影,我的头微微靠近他的方向,便感受到他的腼腆和不自在。
待他上台,却又是另一番模样,诗句喷薄而出,撩人心弦。讲到兴起,直接从台上跳到台下和大家互动,每位参会的学者、老师都成为了课堂上的小学生,或思索、或陶醉、或流泪……现场被他的诗点燃,每个人的诗情都被唤醒,直至今日,群里都诗作不断。此后,我不再称呼他为柳校长,而改称他为:老师。
寒假,带了好些书回老家,却只认真读了一本老师的《学校应该是一个有诗意的地方》,仔细做了摘录,零碎的写下自己的感想。在他的书中,有一篇文章叫《什么是最美的教育对话》。我想,我也在用这种方式和老师进行对话,在他的文字中穿行,沉醉于他的诗句,体会他的思想,启迪我的思考,寻找我们的共鸣,感受心灵的碰撞……
《什么是美妙的教育》
学校是教育人的地方,但绝不是说教的地方。在我所在的学校,校园里是见不到说教的标语口号的,那种表决心、表态性的文化标识也是没有的。让学生自我感受,自我认识,自我觉悟,那种形式与状态,才是美妙。
(在电脑上记录这句话时,正值学校大张旗鼓进行高考前“百日誓师”的活动。那正是一场集体的表决心的大型集会,这是一个奇特的现象。)
教育的过程,有思维的奇遇,有情感的奇遇。
如今的课堂是在现实与未来之间的行走,也是在现实与浪漫之间的行走。
(有效的课堂,理想的课堂,如何寻找最佳结合点?)
教育还需要一点迷蒙,需要一点神秘,所谓“曲径通幽”,教育需要有“美”伴随始终。开门见山,不是教育的唯一选择。捷径也不会是教育的最佳之路。
《不要去追求最后一分》
我们能不能在这样的论坛场合,不说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能不能都说说自己的观点,不去查教科书,不去百度,用自己的亲身体验理解教育、理解课程、理解课堂。每一个人都充满个性地表达自己,去实现我们的课堂理想:我们能不能做到?
(看到这段话时,我想到:我的课堂理想是什么?如何表达?要形成自己的课堂理想,我想应该需要经历这样的三个阶段:实践与体验、反思与表达、提炼和修订)
《什么是最美的教育对话》
现在,教育存在的问题真的越来越多了,比如师生之间的对话,常常就停留在知识层面,缺少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关注,走不进学生的内心,也没有真心想进入孩子们隐秘而微妙的内心世界,因而也谈不上师生之间心灵的真正最美妙之碰撞。
(最近一直在思索:课堂中应该有怎样的问对?看到这段话时,觉得写出了我的心声:追求那种心灵的美妙碰撞。在目前的课堂上,师生对话有哪些层次呢?我想,第一个层次是配合:学生的配合、教师的配合;第二个层次是启迪师生智慧的问对;第三个层次便是心灵的美妙碰撞。第三个层次很难,但只要教师心中有人,就会去主动追求,只要有过一次,学生会终身难忘。)
日本“育儿之神”内藤寿七郎先生问:“我们爱的目光足够吗?”他所著《育儿原理》把爱心提到哲学高度,他说:“眼神,这“心对话”,是教育原理的精髓。”
写到自己的语文老师时,笔者说:奚老师的语文课具体讲什么我都不记得了,可那个眼神烙在我的心上了。我以为,那个眼神包含的是爱、信任和期待,那个眼神里有教育的全部艺术和技巧。
(曾经,非常反感提到教育者必提爱心。我觉得爱并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良药。我想做一个专业的教师,用原理、用科学来引领学生,而不是一个只用爱心来捂着孩子的老师。可后来,我慢慢发现,教育这件事,是确实需要爱的,如果有对生命的关注和热爱,看问题的角度会发生改变,此时那些科学和原理就会更有效。不过,单纯的一味的爱,我依旧不赞同,也许我们可以寻找更有方法的爱。此外,“眼神”这个词引起了我的思考。去年,在一节追求生命化课堂的实践中,我感受到生命化课堂的一个重要标志必然是教师的眼神和姿态,在这些神情中可看出教师对学生、对人的态度。)
教育者,要在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以爱和智慧和学生展开对话。一句勉励的话是阳光,一句批评的话是风雨,孩子们的成长需要这一切。
(对话中不仅蕴藏着爱,还要有更多智慧。对话中不仅需要勉励,也需要批评)
老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当然包括每一个有个性的老师要与每一个有个性的学生,进行日常的个性化的对话——课堂对话、校园生活的对话。这样的对话,不仅仅是言语的,眼神、微笔、手势,甚至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是。每一次对话,都应该是心灵通向心灵的美妙过程。
巴学园的小林宗作校长在和学生对话时,常常说这样的话:“好了,你跟老师说说话吧,说什么都 行。把想说的话全部说给老师听”……“不必想着非要说得很好,只要是自己的话,什么都可以。总之,试一试吧……”
(对话不是讲大道理,而常常是在轻松的交谈中,在不经意的细节之间,进行的心灵沟通。看似轻松的氛围,平常的语句,却最显示出和孩子对话的高超技巧。)
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对话成就学生,对话也成就老师。
《诗性教育为何物》
在这篇文章中,老师在讲到提炼“诗性教育”这一办学思想体系时说到,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灵光闪现如珍珠闪耀的原始状态--进行有意义有目的的人工提炼--返璞归真,走向“草根”。办学思想体系化如此,个人的教育思想也是如此。需要将自己乍现的、模糊的灵光清晰化、条理化,进而概念化、体系化,最终返璞归真走向“草根”。易懂且能指导实践。
《高考作文与科举作文》
高考作文要求:丰富、深刻、有文采、创新。
(听老师讲座时,便听他提到这四个要求,既可以作为高考作文要求,也可作为我们平常写作的标准。更妙的是,老师竟将《岳阳楼记》等名篇当成高考范文给我们一一剖析,视角独特,让我们大开眼界。)
《我们为什么要读诗、写诗》
诗是凝炼的思想,是感性也理性高度融合以后对整个世界的哲学解读,是顿悟,是灵性,是现实,是梦想,是包裹着阳光雨露风雨雷电的人生旅途中的浪漫,是生与死的纠结与不朽,是爱与恨、痛苦与幸福交织成的最美妙的如天籁般的乐章。
(看到这段文字时,正独自坐在老家二楼的一个房间里。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后山的果园,和石阶,间或可以听到鸟的鸣叫。房间只放着两张木桌,一台电脑,一个笔记本和这本书。看到这几句话,有种美妙直达心灵最深处,不禁朗诵出声,反复品读。那几日,正巧写了几首小诗。而写诗,曾是中学时无病呻吟的记忆,未曾想,这时候竟又偶尔写起来。我并不太懂诗,更不会写。我不太明白自己为何在听过老师的讲座后,虽很不自信,却也要忍不住写起来。也许,这段话在回答我,回答我们,为何我们都爱上了诗歌。)
《写作是关乎灵魂的事情》
学校里发生的事情,没有比学生的发展更重要的事情了,铸造学生高尚灵魂是神圣之事。
高尚灵魂来自一个内心丰富的人。丰富从何而来?从阅读与行走中来,这是写作的基础。
(2017年冬,我对自己有两个期待:愿内心更丰富,灵魂更自由。在那之后,便重新踏上了学习之旅,在书中学,在一次次教育行走中学……学习、思考和书写中,慢慢地放下对自己的懈怠,虽不彻底,总归是重新出发了。一年多以后,发现未知的世界更大更远,内心的焦虑却在慢慢减少。愿有一天,我也能拥有高尚的灵魂,如我的明霞姐一样。在此之前,如老师所说,继续阅读、行走和写作吧。)
阅读的内涵有两层意思,一是读书,二是读世界。
读书与行走本质上是一回事,都是聆听世界。一个是听别人陈述世界,另一个是自己直接去领悟世界。聆听只是阅读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对话。与书本对话、与世界对话,对话就是表达。把自己阅读过程所获得的感想、感悟表达出来。表达的过程亦是对话的过程——写作正是这样的过程。
(曾经看过的书,走过的路,获得的感想、感悟,因为没有记录,就淡淡的忘记了。这样的阅读与行走,只是如影子般飘过吧?所以这一次,想要整理出读这本书的记录,也是缘于此。)
遇到一本温暖的书或温暖的一篇文,像遇到爱一样。
在阅读世界万物中读自己,读世界就是读自己。
(自去年起,对心理学越来越感兴趣。杂七杂八的读了一些心理学的书籍,其中多次看到一个词:“投射”。有一种说法是,我们看世界的眼光、与人交往的感受,其实都是自我的投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读世界确实就是读自己,我们看到的是自己想看到的世界,看到的是自己的潜意识。如果我们能跳脱开潜意识的控制,是不是可以看到更真实、更辽阔的世界?再以此反观自己,是不是能看到自己意识更深处?)
阅读中会相遇一种永恒,不是文字,而是“情感与情怀”。
教师要成为一个丰厚的人,唯有阅读,唯有在阅读中感悟,久而久之,我们也一定能成为一个有生命质感的人: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提升自己、超越自己、创造自己。
(我发现明霞、张文质、柳校长,这几位的话语间常常透着一些相似。他们都会提到“生命质感”这个词。都会提到阅读与写作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性。新学期,我在记事本上写了几句话,是对自己的新期望,做的最好的是:每天看十页书。没有看书来输入,我的输出也会受阻。所以要做一个有生命质感的人,从阅读开始吧。也愿自己能坚持每周一篇文,在写作中遇见自己,反思自己,超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