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江姑娘: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一会是天使一会是恶魔?

昨天晚上吃晚饭的时候,可忆的爸爸送她回家,当时爸爸正在接电话,忙着谈工作上的事情,所以就没有和她一起上楼,是奶奶带着可忆上楼回家的。

当时我不在场,回家了以后,奶奶来跟我描述,小女孩哭得很惨,大喊大叫着:“爸爸回家,爸爸回家!”

而当时全神贯注的和电话那头的人谈论工作事宜的爸爸,完全没有注意到她,自顾自地上了车子扬长而去,匆忙赶赴下一个目的地。

唉!天底下的爸爸们都是这样吗?对待孩子的事情特别迟钝,不善于表达,也不知道怎么和孩子相处,把跟孩子沟通的责任全部丢到妈妈的头上。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而很多时候,妈妈就是爸爸和孩子沟通的桥梁。

小女孩正在看电视《小猪佩奇》,我蹲下来,看着她的眼睛,心平气和地问她:“可忆,吃晚饭的时候爸爸送可忆回家了吗?”

小女孩点点头,又好像想起来什么似的,歪着头,又把头低下去。

“可忆想要爸爸回家,爸爸不回来,可忆伤心了,对吗?”

还是点点头,开始有些失落。

“可忆想叫爸爸上楼,爸爸在打电话,没听到,也不回答可忆就走了,所以可忆就生气了,是吗?”

小眼泪吧嗒吧嗒的,从还红着的眼眶又开始掉下来了:“妈妈,我要爸爸,我要爸爸!”

我把小女孩轻轻搂住,摩挲她的背,安抚她,感受她的情绪。我知道她对爸爸的没有回应和不能一起回家,是多么难过,并且因为自己改变不了这个事实而生气,所以才会有今天的嚎啕大哭和大吼大叫。

试想一下,如果平时一个人对我们的话置之不理,我们是不是会非常郁闷,甚至咬牙切齿要与他绝交?

大人们在交往时,无论如何都会给予对方足够的回应和尊重,但是当我们在面对孩子时,无视孩子的话语或请求的情况是不是太常见了?

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为什么我们就不能给予他们平等的待遇呢?我认为这个问题值得作为父母的我们好好深思一下。

有时候我们觉得孩子无理取闹,也许就是因为父母们没有能把孩子当成平等的交谈对象、不去真正了解他们背后的诉求。

从婴儿期开始,孩子就是用哭,用肢体语言,用行为来表达他们的诉求的。

哭+不停的扭来扭去=“我尿尿啦/便便啦,该换纸尿裤了”;

哭+像小猪一样在妈妈怀里拱来拱去=“我饿了/要吃奶奶”。

孩子们和爸爸妈妈分开的时候会哭,因为爸爸妈妈是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最爱的人,害怕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了。

孩子们看到别的小朋友拿了自己的玩具也会哭,因为孩子们刚刚建立起自我意识,他们刚刚学会知道,这个玩具是我的,我要维护自己的物品,怎么别的小朋友一过来就拿了呢?我不同意。不行!

孩子们也有可能在楼下散步的时候,妈妈走了另外一条路,就莫名其妙哭了起来。这是因为孩子到了建立规则的阶段,他们觉得,所有的人都要遵守规则——

零食就是在饭后吃的,牛奶是睡前才能喝的,进小区的门要刷卡,妈妈带我散步的时候,是要先走那条开白色花的小路,再经过一座桥,在亭子里面看会儿鱼,最后走有鹅卵石的路回家的。今天当然也是一样。为什么不一样了呢?不行。不对!

...

在很多时候,爸爸妈妈们常常觉得,自己的孩子时而是天使,时而是小恶魔,因为他们的一些举动,在不去真正了解背后原因的爸爸妈妈看来,太不合常理,太莫名其妙啦!

可忆在我怀里哭了一会儿,她开始平静下来,我看着她的大眼睛,告诉她,爸爸今天因为忙着打电话,没有送可忆上楼,也没有回应可忆,是爸爸的不对。但是爸爸暂时不能回家,是因为工作上有很重要的事情,须要马上去做。不是爸爸不要可忆了,在爸爸心里,永远是最爱可忆的。

她对我说的话,似懂非懂。但是我看到她已经放松下来,吸了吸鼻涕,目光移向电视屏幕,开始准备看她最爱的《小猪佩奇》了,我知道,她在心里,原谅爸爸了。

爸爸依旧在可忆睡着了才回到家。我把和女儿的沟通告诉了他,而且下了死命令,不管你多忙,每天都要抽时间来陪陪女儿,可以和她一起在楼下散散步,看看书,写写画画,玩会儿游戏。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嵌入她生命中的点点滴滴,让孩子知道——爸爸,是爱我的。


我是右江姑娘,80后、两岁孩子的妈妈,2012年放弃广州生活陪老公回乡创业,从大城市回到了小县城。
身处乡野、仰望星空。希望我对生活、工作、育儿及成长的努力和热情,能与你共鸣并结识有缘的你。

你可能感兴趣的:(右江姑娘: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一会是天使一会是恶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