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一定是对的?放弃一定是错的?

        人们常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告诉我们要学会坚持,比如画鸡蛋的达芬奇、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头悬梁锥刺股的苏秦。有时候,对待一份鸡肋的工作,我们会想:再坚持一会,可能会看到希望;对待一份消退的情感,我们会想:再坚持一会,可能会有转机。

        与“坚持”相对的,是被大部分人看作失败和半途而废的“放弃”。似乎,这是一件不太好的事情。但是事实上,放弃并不意味着失败,如果能重新审视目标、修正前进方向,往往也能取得不错的成就。比如放弃荣华富贵、下海经商,被誉为“商圣”的范蠡;弃医从文,却成就一代文豪的鲁迅。但是,很多时候即使我们明知走错了,却还是无法下决心放弃。这是为什么呢?

分析有如下几点原因:

1、从传统文化角度分析

        一直以来,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坚持被视作一种美德,而放弃似乎是弱者的表现。 书本上的知识以及历史事件、名言警句都无一不阐述着坚持是种美德,凡是获得成功的事例都明确的表明,面对困难只有坚持不懈,永不言败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失败乃成功之母”“有志者事竟成”无数面对失败而又重新开始的人都在用这两句话激励着自己,我们把“决不放弃”当做励志故事心灵鸡汤来激励自己。很多人把放弃与失败联系在一起,为了别人眼中的“成功”而不敢放弃。

2.从大脑的工作方式分析

        读过《思考的快与慢》这本书的都了解,卡尼曼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

        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的是情感、记忆和经验,对事物迅速作出判断和抉择,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一般不常用的有意识的"系统2"必须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依赖的是逻辑、数理和概率,对事物作出判断和抉择,它比较慢而且劳神,但使我们不容易出错。可很懒惰,经常不调用系统2,而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去判断结果。

        系统1在处理信息的时候,显得自信和放松,由于大脑工作方式使得人们会尽量避免费力思考,减少自我损耗,且容易受到环境启发和影响,她不太在乎答案的正确性,更喜欢按照自己最舒适的方式和想法行事,大脑这种使用直觉的工作方式使我们对目标锲而不舍,这也使得人们更容易去坚持。

3.从人性的角度分析

        人的本性就是喜欢待在让自己舒服的区域,舒适区就是让一个人最熟悉、待着最舒服的那个地方,在其中,我们的焦虑水平会非常低。人都是懒惰的,谁都希望享受安逸,喜欢简单方便,而不喜欢劳苦,不喜欢麻烦。这也成为坚持的借口。如果你需要不断地进步,就要走出舒适区,只不过,走出舒适区就意味着你将遭遇陌生和不确定的因素,人对自己不确定的东西会害怕,焦虑水平会提高,产生应激反应。很多人的坚持,其实就是不敢走出舒适区,迈向学习区和挑战恐慌区。每个人都对熟悉的情绪模式最舒服,不管它是否让我们快乐。因为人的惰性、害怕、焦虑而导致盲目坚持。

4.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

      沉没成本悖论会让坚持深陷其中,难以放弃“沉没成本”,最主要的是人性对已付出的、想得到回报的心态。付出的人力、物力、精力、时间、金钱......如果选择放弃,那将可能一无所有。但只要再坚持一下,赌一赌,也许会有回报,即使几率不大也要试试。而在这种情况,我们很多时候关注的只是我们付出了什么,付出了多少,是无法理性的去对待“沉没成本”。

        这里会涉及心理学的另一个概念——禀赋效应,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塞勒,在1980年首次提出这个概念:一个人一旦拥有某个物品,他就会觉得这个物品价值特别大,比拥有之前大很多。比如同样是开过五年的一辆二手车,牌子一模一样,新旧程度,功能都没差别,你觉得哪个可以卖更高的价格?当然是我们自己手里的那辆!

        因为有这种损失厌恶感,让我们很难对“沉没成本”这玩意儿做一个理性的判断和决策,容易患得患失。也许我们知道再继续坚持下去也是在做无用功,可是我们还是抱着还有机会挽回的心态继续。例如,一对恋人,经过好长时间的相处,有了好多好多的美好回忆。到准备结婚的时候,其中一个或者两个都发现大家之间似乎还是存在很多的不合适,或者已经感觉不爱对方了。可是,往往因为大家都花了时间,花了感情,当然也花了金钱去经营过这一段恋情,纵然有太多的不合适,甚至预感到以后会发生的冲突,还是不愿意在到了谈婚论嫁才来结束。比如创业,投入很多但始终都达不到良好的收益,有的人就会选择继续投入,因为之前已经投 入了那么多,但结果可能是造成了更大的损失;还有就是一个已经破裂的婚姻关系,但因为有了孩子,而选择继续维系,却给家庭和孩子造成了更大的痛苦和不幸等等。

        如上这四点正是人们很难做出放弃决定的原因,无法忍受时间、精力甚至金钱上的损失,喜欢待在舒适区害怕放弃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大脑更喜欢懒惰直觉性的思考方式,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承认文化给坚持施加的压力,使得人们更难以放弃。

        实际上,放弃并不是最后的无奈之举,而是能帮你止损、找到新方向的人生智慧。对于实现人生目标而言,正确的“放弃”比错误的“坚持”更重要。

那在决定放弃之前需要考虑哪些呢?

1.充分认识了解自己

        只有及时止损,放弃错误坚持,正确规划人生道路重新开始,才能让生命更加充满意义,而要做到正确的放弃,最重要的先决条件只有一个,就是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心意,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放弃能带给你的是持久的快乐和意义,而不是一个短暂的瞬间。

        心理学上会把人格分为如下两种类型:

        行动导向型人格—当感觉到压力时,能调节情绪,振作精神,形成积极而明确的自我形象。状态导向型人格—当感觉到压力时,容易被情绪所主导,被消极情绪淹没,对外部刺激很敏感,很难做决定,这类人不容易做到放弃。要放弃之前要真正了解自己,只有做的真正了解自己才能做到该坚持时坚持,该放弃时放弃。

2.辨别目标

        学会辨别你的目标是接近型还是回避型,就知道该坚持还是该放弃了。接近型目标就是这个目标就是本人想要努力去争取和达成的目标,好处是可以促进个人成长;而回避型目标就是为了不想发生什么事而设立的目标,它的主要好处是帮助你活下来,比如说怕失业而选择留在一个发不出工资的国营单位里;怕社会的舆论压力而选择在一个破裂的婚姻关系里等。回避型目标在当今社会已经严重阻碍了一个人去追求理想,如果我们目前坚持的是这种回避型的目标就要果断放弃。

        两种目标相应的就会有我们做事的两种类型的动机:接近型和回避型。接近型是指“我做了什么,是想达成某个目的”。回避型是指“如果我不做什么,某件事就无法实现”。比如说,同样是工作,接近型动机是“为了创造人生价值”,回避型动机则是“如果我不工作,就不能养活自己”。前者能促进个人成长,后者则更侧重于寻找安全感。因而,在放弃之前,得先想清楚“我当初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我做事的动机属于哪种类型?”想明白了,自然就能把精力集中在真正渴望的目标上。

        放弃前经过深思熟虑的考虑如上两个问题后,之后就要寻找合适的放弃时机,你找不到放弃的时机,就会错过很多机会。但你不是盲目的放弃,放弃前需要充分了解认识自己,得去想自己能做什么,明白自己做事的动机及自己的目标规划是什么。所有勇于放弃的人,都善于规划自己的人生。那如果已经决定放弃后我们需要如何做?

1.释放压力,放松身心

        放弃很容易让人产生挫败、沮丧等消极情绪。很多人虽然脸上笑嘻嘻,心里却很不开心,这种压抑情感的状态不但无法帮到自己,还会加剧消极情绪的扩散。正确的做法是:不要压抑自己的情感,我们需要的是感知到这种真实的情绪,然后去调节内心的感受,不要压制,辨别→ 表达→ 利用情绪做决策等几个步骤,其实也就是所谓的保持正念,正视自己的情绪,关照自己的情绪,而不是隐藏和压抑。比如说,辞职之后,虽然会有“我失业了,未来还不知道怎么样呢”的怀疑情绪。但同时也要告诉自己:“这只是暂时的,因为我正在为了未来而努力。”释放自身感受,盯着情感看,消极情绪就会逐渐消失。

可以尝试:

* 想想一段轻松快乐的时光

* 有意识安排一段时间,只思考让自己担心的问题,“思考延迟”

* 大声说出自己的担忧

* 尝试冥想

2.制定计划

        放弃之后并不意味着我们将无所事事,而是在选择更适合自己的目标后制定计划,重新规划人生。摆脱一个想法最好的办法,就是一心想着另一个想法。举个例子:如果你一直想着“不吃垃圾食品”,那么很有可能依然无法拒绝垃圾食品。反过来,如果你想着“吃什么才会更健康?”垃圾食品的想法自然就消散了。

        拿出纸和笔,把新的计划写下来,用新目标代替旧目标,去找一个真正有意义、值得追求和全心全意聚焦的一件事情去做,就能有效减少纠结。同时,也能帮你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为实现新目标采取行动。有研究表明:写出目标是优异的,而且精心规划个人目标并加以反思,的确会帮助苦苦奋斗的人提高成绩。我们可以分门别类列出目标,生活目标、工作目标、人际关系目标、学习目标等等。清晰地表达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预计将来有可能要作出的改变,多角度评估制定的目标。我们为自己设定的目标反映出“我们是谁”“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重新设定目标和从放弃中学到的教训,使我们在心理和行为上更加成熟,因此也得以重塑自我。

3.行动起来

        有人说,这世界从来缺少的不是完美的计划,而是说干就干的行动力,在新的目标上安排足够的时间来做。也许开始有些艰难,但你可以通过亲友督促、自我鞭策和鼓励,甚至用一些外在的刺激激励也都是重新开始的好选择。一味的谋而不去做,就永远不知道后续的事情如何发展,等所谓的谋划完美了,或许已经不适用于当下的环境了,而其实一个小的外界条件就可以对后续产生无法估计的影响。所以再怎么谋,做出再完美的计划,我们也不可能看清楚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唯有快速行动,才能推动事情的发展,最终抵达自己想要的目的地。就像卢思浩在《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中说的那样,没有行动力的计划还不如没有计划,没有行动力的想法等于没想法。毕竟计划只是执行的前提,行动才是执行的真谛,如果计划不能通过行动去实践与总结,任何完美的计划都只能是一个永不能实现的童话。

        思维决定你的行动,行动决定你的结果。当你的行动跟上你的思维,你的能量就能够得到最大的凝聚,去得到自己想要的。

        人生从来不会是一条道走到黑,缺乏放弃的能力,会让我们陷入令人沮丧的死循环而不能自拔,对于不适合自己或者明知无望却要苦苦坚持不仅没有任何意义,还会空耗精力甚至造成身心伤害,所以我们不应该深陷坚持的陷阱,需要仔细分析我们是否真的需要坚持。未来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也有太多的诱惑,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失去而盲目坚持, 也不应过分自信高估自己能力而去选择遥不可及的目标,正确认知自己内心的方向,跟随自己的内心,不降服于外物,选择好合适的时机,果断放弃。积极去调整自己的心情、设定合适目标、制定详细合理的计划然后快速行动起来,我们会知道我们真正想要什么和什么能使我们快乐,使我们对生活对人生有更新的领悟,开启一段新的人生历程。为了让人生的意义得到淋漓尽致的呈现,我们都需要掌握放弃的艺术,知道何时坚持和何时放弃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能。

        放弃的人不一定是失败者,坚持也不一定能胜利。

正如歌德所言:

生命的全部奥秘就在于为了生存而放弃生存。

你可能感兴趣的:(坚持一定是对的?放弃一定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