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教师--他们需要的是持续的幸福

关心教师--他们需要的是持续的幸福_第1张图片

很多人在感叹,2020年的打开方式不对,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不仅仅改变了中国人过年的方式,也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很多人在预测会改变以后的商业模式。

各种帮助幼儿园的线上课程层出不穷。

但是作为一个幼教人,我更关心的是幼教人的心理状态,也更关心疫情过后教师的心理状态,因为幼儿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和孩子的生活护理者,幼儿教师更是一个情感工作者。

关于教师如何在疫情过后能够快速的从疫情的创伤中走出,迅速的投入工作。

或许,积极心理学会给我们一些不同的思路。

我推荐幼教的管理者看一看《持续的幸福》。

这本书的作者是塞利格曼教授(Martin E.P. Seligman 1942-),是美国心理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早年他最著名的研究成果是——习得性无助。

所谓习得性无助是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研究人员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这一研究成果使他名声大噪,如果就此方向发展下去,他在心理学界荣誉和地位会稳拿稳坐。但是,塞利格曼,他自称为别人眼里的怪胎,毫不回避地对自己的实验成果提出了致命的挑战:

在习得性无助实验中,为什么总有1/3的被试永不放弃,而且不论做了什么实验,做了多少次实验都不会放弃;但也有1/8的被试从一开始就放弃了,根本不做任何努力就马上投降。

动物如此,人亦如此。到底什么造成了如此差异?我们或许会从马丁.塞利格曼的著作《持续的幸福》中可以找到答案。

《持续的幸福》这本书具体阐述了构建幸福的方法,即一个人想要达到蓬勃人生,必须有足够的PERMA。这5个字母分别代表幸福人生的5个元素。

P=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
E=投入(engagement)
R=人际关系(relationships)
M=意义和目的(meaning and purpose)
A=成就(accomplishment)

第一个元素是积极情绪,即我们常说的感受,包括愉悦、狂喜、入迷、温暖、舒适等。塞利格曼把在此元素上获得的成功人生称为“愉悦的人生”(pleasant life)。

第二个元素是投入,它与心流(flow)有关,指的是完全沉浸在一项吸引人的活动中,时间好像停止,自我意识消失。塞利格曼把以此为目标的人生称为“投入的人生”(engaged life)。

第三个元素是人际关系,即一个人的积极中大都与他人有关。

第四个元素是意义和目的,即我们对投入的追求往往是孤独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而人类不可避免地要追寻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有意义的人生”(meaningful life)意味着归属于某些超越你自身的东西,并为之奋斗。

第五个元素是成就,也就是我们在某件事、亦或某段人生经历中取得的一些成绩,这个成绩不一定多么宏大,而是自己能够在其中感受到成长、壮大、发展,以及喜悦,这即是幸福时刻。

我们看到,这个幸福人生的五个元素,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蓬勃人生。而这个蓬勃人生不是某些人的特例,换句话说,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幸福人生负责,哪怕是经历过创伤和重大挫折的人,一样可以拥有持续的幸福。比如,那些刚刚失去工作或失恋的人,依然可以通过这个五个元素,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注:关于5个元素的详解,如果你没有耐心,可以跳过,直接看后面的内容)

1)积极情绪

这种积极情绪是一种乐观心态,也是一种积极期待。你期待什么,你就会发现什么。当困难和挫折来临时,唯有面对和接受。就像前面说失恋的人,他只有在接受后,积极面对,才能开启另一段美好感情。而具备了这些,他才能感受到幸福就在身边。

悲观主义者,因为习得性无助和掌控感的缺失,容易对现状持悲观态度,而且容易情绪失控。因为这样的人,认为自己是个没用的人,不可以改变的,对自己没有信心。而正是积极和消极情绪的不同,使得人们对于自身、自己的现状以及未来持有不同的态度。

另外,积极的情绪远非仅仅使人感到愉快,还包括能扩展和建构持久的心理资源,比如好奇心、勇气、智慧等,供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使用。它点亮了一盏指示灯,表明了人生在成长,心理资本在积累。

2)投入

投入,如心理学中所说的“心流体验”——全心全意地沉浸在一份极具挑战性,与自己能力相当的工作中,即人们所说的“境界之内”。这也是我们克服忧虑的好方法,忧虑会阻碍我们获得幸福,而我们用专注和投入克服忧虑的同时,幸福之感即可产生。

刚刚失去工作的人如果能积极投入一件让自己忘记时间的事情,那么这种心流状态就会给他带来愉悦和幸福的感觉。而要做到专注和投入,就是做好身边能做好的最重要的事。比如,总结失去工作的原因,自身和单位,以及其他方面的问题,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3)人际关系

关系,就是一切。我们的所见、所闻和所感,都离不开关系,因为人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当中,而幸福的要素中,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来供给。比如,我们上一次开怀大笑时、上一次喜不自禁时、上一次感觉到深刻的意义和目的,以及上一次为成就而极端自豪时,都与他人相关。

4)意义和目的

人生意义,我们不必理解成一定要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它可大可小,也就是我们生活的目标。当然,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我们都需要人生目标,学生时代我们要读好书;工作中我们要认真负责;家庭中我们需要责任和担当,等等。而人生意义在幸福中的作用,关键在于去行动,只有目标和梦想,没有行动,而且是有效行动,那都是无用的。

经历过创伤和挫折,我们一样可以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我们学着在悲伤、焦虑或生气时仍然“运转”良好。因为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要与这些感觉作斗争,还要像英雄那样,即便在我们非常难过的时候,也要运转良好。

对于意义,塞利格曼认为,它不是简单的主观感受。我们应该从历史、逻辑和一致性的角度出发,给出冷静客观的评判。比如,林肯非常忧郁,也许在绝望的时候,他会认为自己的人生毫无意义,但我们认为他的人生充满意义。暂时失去工作的人可能在忧虑无助的时候,觉得自己活着毫无价值可言,但经历后回过头再来评判时,可能会有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5)成就

成就有短暂形式和长期形式之分,前者,更多在追求生活中的赢。他们认为,输的时候,简直一切都完了,而且他们从不会把东西给出去,除非是为了赢得更多的东西。不可否认,这些人和他们建立的公司帮助许多人谋生计、建立家庭、创造自己的意义和目的,但是,这些只是他们追求赢的副产品。而后者长期的成就,即成就人生,把成就作为人生的终极追求。

塞利格曼之所以把成就人生也作为幸福人生的五个元素之一,是因为积极心理学的任务是描述人们追求幸福的实际方法,而非规定这些方法。另外,添加这个元素绝不等于是推荐成就人生,或是建议我们放弃自己追求幸福的路径而去追求成就,而是为了更好地描述人类在无强迫的自由状态下会选择追求什么。

可见,塞利格曼选择用复合式的准则来指导生活,而非单一的幸福最大化,既有主观成分,也有客观成分,包括积极情绪、投入、意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积极的成就。

其实,这五个元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也就是说,它们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比如,拥有积极情绪的人,他们容易投入到一项工作中,人际关系也会更好,也更容易实现人生意义和获得成就。

塞利格曼一直在强调如何构建生活中的有利条件,而不是单纯或指望消除生活中的不利条件,因为两者远远不是一码事,更何况,生活中的不利情况会一直在。

就像一名玫瑰园园丁,花了很多时间清理灌木、锄草,杂草阻碍玫瑰的成长就是一种不利条件。然而,如果你想要玫瑰花,那么仅仅靠清理和锄草是远远不够的。你必须用泥煤苔来改善土壤,给它浇水、施肥。你必须提供能使花木繁茂的有利条件。

因此,构建生活中的有利条件要好过消除生活中的不利条件。特别是在经历挫折和磨难时,构建生活中的有利条件,可以让自己强大和成长。比如,对生命更加珍惜、个人优势的提高、根据新的可能性采取行动、更好的人际关系和精神世界的深化,这些往往发生在悲剧之后。

正如尼采所说说:“那些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

塞利格曼在《持续的幸福》一书中,给我们介绍了几个保持幸福的技巧,这些可以让我们的老师快速回到幸福工作的状态

1)感恩拜访练习

感恩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幸福、更满足。在感恩的时候,我们对人生中好事的美好回忆能让我们身心获益。同时,表达感激之情也会加深我们与别人之间的关系。

闭上眼睛,想出某个家长的人,他的言行曾帮助过你,让你的工作很顺利,让你的人生变得更美好。但你从来没有充分地感谢过他,你可以找个时间,当面感谢,或者写一条短信或一个小纸条表示感谢。

2)三件好事练习

因为我们的大脑习惯于分析坏事,而很少关注好事,加上我们对好事的追求偏重于外部环境,使得我们无法获得持久的幸福。而三件好事练习可以提高和练习我们关注好事技能,让幸福感持久。

具体做法:每天晚上,睡觉之前花10分钟写下今天的三件好事,以及它们发生的原因。这三件事不一定要惊天动地(“今天丈夫在下班回家的路上,买了我最喜欢的冰激凌”),也可以是很重要的(“我姐姐刚刚生了一个健康的男孩”),也可以是(今天发现孩子们长高了,孩子们会自己搬椅子了)。

这些好事,也可以在幼儿园的晨会或幼儿园内部工作群去分享,这样幼儿园这个团队中种的都是“鲜花”,让幸福看得见、听得到,幸福在传递,营造幸福的工作场。

3)复原力的培养和将创伤变为成长

我们面对疫情中、疫情后的教师的关注,不仅是疫情下替代性创伤的缓解,更应该从低谷中复原,还要从疫情中获得心理成长,从而减轻焦虑及其行为。

从《持续的幸福》里,我觉得塞利格曼心理复原力方面给出了一些答案,:

用ABCDE模式反驳悲观的想法

A adversity代表不好的事;
B belief代表当事件发生时自动浮现的念头想法;
C consequence代表这个想法所产生的后果;
D disputation代表反驳;
E energization代表你成功进行反驳后所收到的启发

当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时,我们都会对这件事有自己的“第一感觉”(有时也是思维定式,或者成见),问题在于,这样的第一感觉虽然让我们走了认知的捷径,但是对吗?

比如:疫情出现,真的就是坏事吗?我们短时的收入变少,日子就过不下去了吗?园长批评了我们,真的只是因为园长是个混蛋吗?和老公吵架,难道他真得是“总是”不关心我吗?孩子做错事,就能得出这孩子天生就不懂事爱捣乱吗?仔细想想这些冒进我们脑子里的结论,我们轻易就评价了别人,但是,对吗?

其实,我们是被侵犯的想法产生了愤怒,丧失的想法产生了悲伤,危险的想法产生了焦虑。

所以,我们要依照ABCDE模式,训练自己与不合理信念做斗争,也训练自己在管理中对老师的行为的评价落入思维的陷阱。

5)积极地人际关系,重建自己

芭芭拉∙弗雷德里克的团队研究得出洛萨达比例或洛萨达线:当积极与消极的比例大于2.9:1时,公司就会蓬勃发展;低于这个比例时,公司的经济就不好。

约翰∙戈尔曼用同样的方法统计了夫妇在一个周末里的谈话,发现如果积极和消极的比例低于2.9:1就意味着你们快离婚了。要想获得紧密和充满爱的婚姻,两者的比例需要达到5:1——你对配偶的每句批评都要配有5句积极的话。

这真是一项有意思的研究,这些数据向我们再次强调了“积极主动式回应”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什么是积极主动式回应?我只需举一个例子:

伴侣与你分享好事:“我升职加薪了”

a.积极主动式回应:“太棒了,我太为你骄傲了,我知道这个晋升对你有多重要,快告诉我当时的情况——你的老板在哪儿告诉你的?他说了些什么?你是什么反应?我们应该出去庆祝一下”

b. 积极被动:“这是个好消息,这样的提升是你应得的”

b. 消极主动:“好像要但很多责任吧,你以后回来要更晚了吧?”

c. 消极被动:“晚上吃什么”

我发现3~4岁安全依恋型的小孩子非常善于表达自己的“爱”,而且大胆地说出来。

“妈妈,我爱你”

“妈妈,我最喜欢你了”

“妈妈,你最棒了”

“我的爸爸是超人….”

他们不会觉得不好意思,而且通过反复确认这一事实把与父母之间的感情纽带进一步加深。可惜的是,等孩子们长大后就不这样了。我们对待自己的爱人和年迈的父母都习惯含蓄地表达感情,而不是像孩子一样“把爱说出来”,这多么可惜呀。爱,就要大胆说出来。这可以让彼此的感情更进一步加强。

最后,让我们总结一下,为了让老师和我们自己都拥有需要的蓬勃绽放人生。我们需要坚持的几个幸福的技巧:

1)感恩拜访练习:至少每周一人,无论是家长、孩子、老师、同事,任何人都可以。

2)三件好事练习:每天三件事,最少一件事,事情与个人的关系越大越好,原因越具体越好。

3)复原力的培养和将创伤变为成长:将悲观情绪转化为自己的成长

4)积极地人际关系,重建自己:经常练习使用积极主动的回应,加入他人营造的幸福场中

疫情过去,我们重返工作,就一定是幸福吗?

幸福就像瘦身,只不过是暂时的改变,还是可以长久有效?

只有幸福还不够,持续的幸福才是人生追寻的目标。

在幸福的路上,我们一起修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心教师--他们需要的是持续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