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里的看见

《看见》里的看见

冬日后的暖阳透过窗子柔和的洒在桌子上,轻轻的、软软的……

《看见》里的文字像映射了一般,在脑海里久久萦绕。

没有很多外出旅行的经历,所以对外面更广阔的世界了解不足,对人性的感悟和对社会生活的倾注也只是微乎其微。《看见》是我近期看完的一本关于社会纪实类的书籍,作者柴静曾以央视记者的身份走遍中华大地的各个角落,见识各色各异的社会人群,感受丰富多彩的魅力山河。以见化文,把更多的采访见闻和社会感悟分享给社会上或以看破俗世或以涉世未深的普天大众。

就像书本的封面所描述的那样“这本书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在我看来,作者用“流淌”一词来形容被采访的人和事是再合适不过恰如其分的,因为日新月异的每一天,万事万物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可能今天的风俗已不是往日的面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时光流转,沧海桑田。

在她的笔下,有美好有善良。当然,也有残暴和丑陋。“性侵”“拐卖”“少管所”“艾滋”“冤狱”……,“支教”“抗震救灾”“援建”……,这些看似陌生的字眼实则真真切切的发生在我们的生活里,只是有的比较遥远一些而已。然而,遥远并不代表在社会上不存在,放眼当下,在虚拟的网络中,我们时时都能“接触到”一些令人扼腕,惨绝人寰的鲜活事例。2018年好像并没有如我们在2017年年尾所企盼的那样安静和美好,随着网络覆盖率的普及,我们不难发现,曾经感觉充裕的时间像被偷走了一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连续两起“滴滴网约车案件”我们痛恨凶手的惨无人性,我们指责滴滴公司的制度漏洞,我们唏嘘女性作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人身安全难以得到保障,我们一度哗然一度要求一度希望社会美好。然而,在我们隔着屏幕背后,在键盘侠们张扬了手法之后,更多的是“选择了”忘记,选择了一如既往的乐安天命,选择了两耳不闻窗外事。当类似的骇人听闻的事件再次发生时我们还是选择了之前同样的选择。时间教会了我们忘记,教会了我们活在当下。

前几天某女星的偷税漏税的行为,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一个明星级别的偷税漏税行为,竟会暴露一些列的社会弊病。显然,他是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他动了社会主义下的某些资本家的奶酪。即使人声鼎沸,满城风雨,我们还是会选择忘记,忘记她曾经钻制度的空子,忘记他的大公无私。当有一天,她再回到社会的视野中之后,人们可能只会想起她只是当时没有交税而已,他的功劳好像并没有在社会上对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起到保护作用。忘记,是一个好的面对社会时事的办法。唯有忘记我们才可以高枕无忧,才可以逍遥快活。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得饶人处且饶人”的优良传统,在水军眼中,把应该交的钱补上不就可以了吗,何必会有如此大的反应。一年之后,她光鲜亮丽,他不知所踪,如何自处。就如2007年的“三鹿奶粉”事件一样,在我们的脑海里就只有这个事件的名称而已,却怎么也不会想起来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社会上就突然会有“三聚氰胺”“毒奶粉”“染色馒头”……,这样的新鲜的代名词。我们不知道是谁捅了马蜂窝,我们也不想知道是谁捅了马蜂窝。因为,当一个面无表情的吃瓜群众和看客也还好。

近些年来的反腐倡廉工作落实的让天下百姓大快人心。高官落马,底层腐败……,等等一系列社会乱象得到遏制,报道里今天某中央部级干部经中纪委调查发现曾有接二连三的受贿行贿行为,明天的新闻里某省厅级领导利用自己职务之便中饱私囊以权谋私,后天的广播里在某某市级书记的家中发现大量的贵重奢侈物品,现金,购物卡等。日复一日的报道,让底层群众拍手叫好的同时 也会有“视觉疲劳”,一段时间过后,人们的交谈里只会有,“昨天的新闻里又有一个高官因腐败被逮捕”说者无意,听者无心,可能只会敷衍的答一声,“哦,是吗?”还有的会戏谑到“核对金额烧坏了几个验钞机”。我想群众们当然希望看到高级的省厅的又或是乡村的底层干部因罪入狱,但他们更想看到的是他们在服刑后的代价。而不是虎头蛇尾,只为了给百姓一个交代而寻来的心里安慰。“无期”“死缓”“刑期**年”,唯有这样才是对百姓最好的交代。社会轮转,鲤鱼在跃了龙门之后,也还是鲤鱼,而不是锦鲤。细数历史,底层群众一直都是付出社会里最多的劳动,得到最少的回报,他们占据的是社会上最少的剩余的捡漏下的资源。

……

午后的暖阳依稀还在,风也在。

在《看见》里能看到视线以外的风景,视野达不到的远方。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见》里的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