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样掏心掏肺说真话,真的不是怼我?

别人夸我有演讲才华,我居然信了,掩饰不住沾沾自喜,刚入行教师职业的好友邀请我帮忙旁听她的公开课,顺便提点意见,我摩拳擦掌带着笔记本去现场,要求自己一定认真记录,提出最有建设性的意见,帮助好友化茧成蝶。

于是,我提了8大点,12小点意见。

从她的发型到仪态,语速到吐字,课程准备到课堂提问,备课笔记到现场板书,语言条理到逻辑表达,每一条都找出破绽,仔细写下自己的建议,我滔滔不绝的讲述,只顾满足自己的表达欲,没有看到好友的脸色越来越难堪。

突然,她打断我,尴尬地笑笑说:筱懿,你这样说让我觉得自己像个傻逼。

我停下来,张大嘴看着她,举着我写得密密麻麻的本子:我为你多用心,一刻没停都在记录,你不是我朋友,我干嘛为你好?

好友一边收拾桌子上的教案,一边克制地说:你这是提建议吗?更像攻击和贬损我,正常人都不会接受你这种对人好的方式。

我们的关系为此僵了很久。

我也痛苦了很久。

通常,人们一次能接受的意见不超过三条,甚至能真心接纳一条,已经算虚心,所以,为什么要连珠炮一样提建议呢?没有效果的话等于白说,白说了的话,讲出来做什么?为了显示自己的认真和聪明吗?

树立一个敌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对他显示出优越感,摆出一副“我比你强”的姿态。

而掏心掏肺说出来的那些真话,每一句都像一把小刀,伤人太频繁,批评的话密度太大,别人根本受不了。

我和好友关系修复是在几个月之后,我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她也原谅了我所谓的“直爽”,我至今记得她对我说:

没有人是傻子,自己的问题多少心里都有数,可是,被别人毫无顾忌地说出来,还说那么多,太伤人。

离那个热衷和你交流秘密的人远一点

我热爱“掏心掏肺说真话”,还有个大缺陷,就是架不住别人对我好。

别人对我展露出一分真诚,我恨不得双倍返还;别人对我掏心掏肺说了一句真话,我必然投桃报李,说出一串真话。

我和很多人一样,能防备住怪话和坏话,却对别人的“真话”没有抵抗力。

可是,那些不该说的“真话”,杀伤力才最大。

那时,我做老板的秘书,守口如瓶是基本职业要求,但是,我却在一件与自己相关的事情上犯了大错。

某天下班后,空旷的办公室特别适合酝酿情绪,一位女同事对我敞开心扉,话题从明星八卦,到自己的爱情和未来的规划,推心置腹无话不说,气氛真诚极了。于是,我的舌头也没打住,开始掏心掏肺说真话,无意间透露了一件小事:因为经常加班,我比其他员工多了一项交通补助,每个月多拿几百块钱。

我以为这事就算了。

不到一个礼拜,所有人都知道我多拿了几百块钱,包括老板。

这本来不是大事,却是一项典型的小特权,同级别的其他员工非常有意见,大家都是聪明人,平时不多说,却在工作配合,领导沟通等各个层面配合度打了折扣。

很快,老板把我叫到办公室,狠狠批评,并且取消了这项福利。

茨威格说过,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都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码。那些免费的秘密才是最昂贵的筹码,让我们付出沉重的代价。归根到底,免费分享秘密的人,不仅不注重自己的隐私,更想与我们交换其他隐秘信息,按照礼尚往来的原则,听了别人的八卦,作为回报,最好也把自己的私事告诉对方。

交换秘密的风险在于,当隐私公开时,不仅和一位所谓的朋友反目成仇,这些隐私带来的负面影响更不可能短期消散。

恰当的距离感和神秘感,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保护,太“掏心掏肺说真话”,容易越界。

成年人的友情,从来没有那么迅速,总要经过时间的流淌,磨平心灵的棱角,沉淀出信任与安全,才会吐露心声,太容易敞开心扉的人,离他们远一点。

身边人的隐私是雷区,明星的轶事是谈资。

所谓“秘密”的原则,在于距离的远近,可以畅谈世界,但对近在咫尺的人,最好不要多话。

假话绝不说,真话不全说

鲁迅写过一篇特别精彩的小说叫《立论》:

一家人生了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如果既不想说谎,也不想遭打,那得怎么说呢?

鲁迅在文章中的答案是,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哎呦,哈哈!”

写得好生动。

年轻时,我们自以为客观真实,觉得真相大过天,不管别人愿不愿意听,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自己“掏心掏肺说真话”,就像喝酒先干为敬,逼着别人也得“真诚”。

年纪渐长,才觉得不是所有真相都有意义,没有作用的真话,何必刻意说呢?

从“掏心掏肺”到“没心没肺”,中间就隔着几句不该说的话。

今天又掏心掏肺说了这么多真话,你别嫌弃我傻。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这样掏心掏肺说真话,真的不是怼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