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反一万小时理论”成为潮流:比反对更重要的是持续行动

【改变自己】#日更day8+日更day10+日更day11+日更day12#


这几天在阅读《刻意学习》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一个学IT的清华工科男,如何通过1000天的持续写作改变自己,影响一群人的心路历程。

我对这本书早有耳闻,因为每当我想坚持一件事的时候,很多人推荐的书中就有这一本。读完今天的内容后,我发现,这本书真的太适合我了!今天读的内容让我非常有感触,下面摘录一些作者的观点,附上我的思考。

1、强即时反馈是毒品

这个时代,因为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发展,很多人开始变得浮躁起来,一做什么事情,就希望能收获到外界给予的反馈。

你有没有这种经历?给别人发了一条微信,希望对方能立刻秒回,然后两个人会聊得更开心;在公众号上写了一篇文章,希望看到的人都能立刻给你评论、点赞和转发;精心编辑后发了一条朋友圈,希望看到的人都来点赞评论和你互动……

但是你发现,真相常常是这样的:你发了一条微信,对方很久以后才回你,而且语气也很平静;你写了一篇文章,有100个人看了,而点赞数是5,评论数是1,转发数是0;你发了一条朋友圈,期待有50个人点赞,结果点赞的人只有25个……

每当这个时候,你就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好像没有了意义,为什么就没有人愿意给你一些反馈呢?其实这就像帮忙,别人不帮你是本分,帮你是情分,没有人有义务非要给你一点反馈,更何况是强即时反馈。

你有没有发现,凡是能给你强即时反馈的东西都不太好?比如电子游戏、毒品、赌博等等。当然,凡是都存在一些例外。比如有的人天赋异禀,一写文章就有不少粉丝,有的人第一次演戏唱歌就一炮而红。但那是小概率事件,那个人大概率不是你,大部分普通人都需要漫长的积累才能看到成绩。

如果没有人给你即时反馈,你就不去做这件事了吗?如果你很想做这件事,又何必如此在意外界的反馈呢?在这个注意力经济时代,每个人的注意力都很宝贵,凭什么别人有义务浪费时间在你这儿?

这样一想,我突然觉得以前的自己非常愚蠢。因为喜欢文字,我选了编辑出版专业,到现在也成了一名和文字打交道的新媒体编辑,但是我却因为得不到别人的关注而放弃了写作这件事。我害怕没有人关注我的文字,没有人给我反馈,所以我告诉自己,等到自己水平更高了再开始写吧。但是如果我现在不开始写,还期待自己变得更有水平,无异于天方夜谭。

所以我对自己说:放下你的天方夜谭,放下你那点没有意义的自尊心,放下你需要即时反馈的心理。不要在最应该行动的事情上,让不切实际的想法阻碍了行动。

2、别因为没有成就感,就不持续行动了

在持续行动时,要做好即使没有任何外界反馈仍然能够继续前行的心理准备。

反馈从来都是漫长的,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不要对外界有那么多预期,多对自己有一些要求,也许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对于认定的事情,就要拿出坐冷板凳的心,持续行动,扎扎实实地做好一些事情。

还是举一个粥左罗老师的例子。在新媒体领域出名之后,不断有人问粥老师:怎样才能像你一样持续写出爆文?粥老师的回答是,你先坚持不断地写,不要求每天写,可以2-3天写一篇,但是一定要坚持写,一定要倒逼自己不断输出,以输出倒逼输入。

很多人听了以后开始写,但是没过多久就开始放弃了,因为他们没有得到外界给的反馈,觉得没有成就感,久而久之就失去了继续坚持的动力。然后觉得自己没有写作天赋,觉得自己不适合走这条路。

后来在一次线下课上,粥老师分享了自己刚开始创业做自己公众号的一个故事:刚开始写第一篇的时候,一开始也没有阅读量。所以他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续死磕标题、选题和内容,而不是沉浸在没有什么反馈的阴影中。

这就是高手和普通人的区别。高手只会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只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会因为外界的一两次反馈就打乱自己的节奏,影响自己的心态。他们不是真的内心比常人强大,而是他们内心有坚定的目标,外界的反馈只是随时校正他们行动的一面镜子。(这让我想到了热情测试中的一句话:清晰就是力量)

因此,对于你认定的事情,你先毫不犹豫地坚持做,先做到一定量级再调整策略。所谓“量变产生质变”,说的也是这个理。 拿出坐冷板凳的心,持续行动,坚持一段时间后,你会有收获的。

拿我自己来说,自从坚持早起日更后,现在听到闹钟就能马上起床,不会像以前那样拖拖拉拉,告诉自己再睡几分钟。这就是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养成了生物钟的结果。

同样地,我坚持每天在上写500字以上,有时候并没有几个阅读量,但是这并不妨碍我继续坚持更新。因为我知道自己还没有达到那个量级,没有阅读量只能说明积累地还不够,只要我持续坚持,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自然会收到更正向的反馈。所以即使没有得到外界的即时反馈,也要做好继续坚持的准备。下一个小目标是坚持日更21天。

3、不要在没能力遵守规则的时候,大谈灵活性

规则,既可以是社会制定的,也可以是自己制定的。比如坚持每天在上更新500字以上就是我给自己定的规则。然后某一天我因为不能按时早起,想要偷懒,于是告诉自己,今天灵活调整一天,于是就没有遵守规则,用灵活性来安慰自己。 

有人会说,坚持早起,但是偶尔给自己放松一下,偶尔偷个懒,睡个懒觉,这并没有什么大碍。为什么要把自己逼得那么紧,连一天都不让自己休息呢?其实问题不是出在遵守上,而是出在规则上。

你现在已经有一个规则了,你每天严格地执行,这是一方面,这个规则如何制定出来,是否真的适合你现阶段的情况,这是另一方面。我们不能让自己一遇到困难就开始打退堂鼓,然后为自己找借口破坏规则,动摇规则。

正确的观念应该是遵守规则,训练自己的执行力,言行一致。再次强调,规则是否遵守是一方面,规则是否靠谱是另一方面。有时候可能是我们制定了错误的规则而不自知。

比如我以前想坚持日更,我一下子就给自己定一个21天不间断的目标,也不给自己制定任何奖励计划。结果坚持到十几天的时候就坚持不下去了。

这次重新开始坚持日更,我给自己设置了阶段性的目标,先从坚持做到7天开始,每个周末给自己一天灵活调整。这一天不必早起,只需要在24点之前更新即可。这样一想,难度就降低很多了,而且也不破坏日更的规则。坚持7天后,我给自己设置了一个奖励,买了几本想看的书奖励自己。然后下一个目标是下一个7天,这样不断给自己心理暗示,再坚持几天我又能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奖励,不断循环。

所以《刻意学习》的作者在书中说,成长也许就是自己给自己定下规则,然后持续行动,遵守规则,不断兑现,不停做到的过程。不要在没能力遵守规则的时候,大谈灵活性。

4、要持续行动,不要自我感动

前几天我发了一条朋友圈:年轻人最怕想得太多,做得太少,自己感动自己。这个问题也算是很多年轻人的通病。我们常常会因为自己做了某事而沉浸在自我感动中,感动变得廉价,其实恰恰说明我们做得太少了。

有关持续行动,简单说就是,如果想有进步和突破,那就要有每天做这件事的心理准备,排除内心所有的疑虑和对困难的恐惧,稳定持续地向前走。

《大学之路》里,吴军写过一段话:

“成功的道路并不像想象得那么拥挤,因为在人生的马拉松长路上,绝大部分人跑不到一半就主动退下来了。我们能够跑得更远,仅仅是因为我们还在跑,如此而已。”

在持续行动这条路上也是如此。这个时代有太多3分钟热度的人了,今天学一下英语,明天学一下手绘,后天学一下思维导图,结果自然是什么也没有学好。其实仔细想想就会知道,我们在大学学习一门专业,至少要花3-4年的时间,而现在学一门技能,却希望在几天之内就能迅速提升水平。有时候并不是那些所谓的微课没有效果,而是自己没有持续行动的原因。

前几年经常听到人们鼓吹“一万小时理论”,而近几年却形成了一股“反一万小时理论”的潮流。试问那些“反一万小时理论”的人,有多少是真正持续坚持了一万小时的?如果自己没有坚持到一万小时,又有什么理由拿出一套说辞来鼓吹人们“反一万小时理论”?

又有的人说重要的不是“一万小时理论”,而是要坚持“刻意练习”。这就更讽刺了。如果你每天都在做一些无意义的重复劳动,那当然不是刻意练习,当然不会产生知识的复利效应。“刻意练习”本就是和“一万小时理论”并行的,持续行动当然不是傻傻地坚持那么简单。

不要在没能力遵守规则的时候,大谈灵活性。同样,不要在没能力持续行动的时候,先否定它的重要性。有的人就是在持续行动的过程中不断做出调整,从而让自己的刻意练习变得越来越有效的。

这几天还在继续看《刻意学习》这本书,看的过程中还会有新的想法产生,之后再陆陆续续分享。越来越有一个感触就是,一本书不是非要从头到尾看完,有时候某个点能给你一些启发就已经超过这本书带给你的价值了。之后会继续分享一些读书心得,给我点个赞鼓励一下我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反一万小时理论”成为潮流:比反对更重要的是持续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