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内心的冲突》书评——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你有“强迫症”吗?

不妨先回答一下下面的几个问题,做个简短的小测试:

l 看到手机待更新APP右上角的小红点,要都点开、消除红点才觉得神清气爽。

l 偶然注意到书架上有摆放不整齐的几本书,会下意识的把它们摆好。

l QQ密码输错了一位,明明之删掉一位就行,却忍不住要把所有密码删掉从头再输入一遍。

……

你的答案如何呢?

如果有不幸中招的话,那么……恭喜你!你顶多算是有些“强迫思维”,跟“强迫症”这种心理疾病真的不太沾边儿,请大可不必担心。

这类强迫性的思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只是相对或多或少。长久以来,得力于互联网时代部分媒体毫不负责的误导性言论,在大众的普遍认知中,以上的这种情况便与“强迫症”划上了不符实的等号。真正的强迫症(神经症),是一种在学术上被清晰定义过的心理疾病。在该病的影响下,患者的个人生活及人际关系都处于非健康的状态;病发严重时,患者生理上也会遭受病变所带来的痛苦。

想必你现在十分好奇:真正的神经症,究竟是什么情况?下面举一个非常易懂的栗子——以我们开篇的第一个测试问题为例,有轻微强迫思维的人,会难以忍受APP上的红点,在点开APP消除红点之后,方才的不适感便会消失;而神经症患者不仅仅看到红点要点开,还会因为强迫性的焦虑感,一次又一次地解锁手机,确认是否红点已经不存在,重复很多次,直到他认为红点的确消失了为止。这个例子只是个比喻,总结而言,神经症患者会在强迫性内驱力的影响下,产生自我怀疑、焦虑、愤怒等不安情绪,继而通过病态的思考重复、行为重复,企图消除这种不安感,但这些行为并无法真正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只能暂时性地抚平不安,并耗尽患者的精力。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事不关己,而且也没读到书评的“核心干货”,打算关掉这篇文章了呢?请允许我小小地自相矛盾一下:或许,你离神经症很远;但是,每时每刻你的生活,都在接受着能够产生神经症因素们的牵动与调配。本书中强调,受文化、社会环境的影响,我们总是与真正想成为的自己背道而驰,于是心理冲突便产生了。对安全感的渴望,促使我们采取行动消除这些冲突,然而实际上,我们自身充满了相互矛盾的价值观,当这些观念出现不可调和的情况时,我们的心理状态与人际关系将受到干扰,继而产生神经症症状。通俗地讲,正常情况下,我们在进行决策时,是从几个相互间有倾角偏差的价值观中进行挑选、融合,而得到最终结果;对于神经症患者而言,各个观念之间的倾角过大,而且患者基本丧失了选择和融合的能力,最终只能在徘徊、纠结中空耗精力,自怨自艾。

一生中,我们面临无数个待解决的冲突。能够做出非黑即白选择的情况少之又少,更多的时候则是陷身于中间的灰色地带,难以自拔。《我们内心的冲突》这本书,并非旨在教你如何做出选择,而是帮助你更清晰地认识当前的处境,理解自身当前冲突背后的原因,从而从根源处解决它们。虽然书中的内容大部分以面向神经症患者的口吻进行描述,但如果你用开阔的眼光来看待这些理论,将绝不会认为它仅仅是神经症患者的福音,而是对任何一个渴望成长的人都有裨益的良药。

通过阅读,你将有机会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观察自己、分析自己,从而尝试改变自己。在本书中,作者完整地阐释了她关于冲突和神经症治疗的理论。不同于弗洛伊德“三个我”的消极观点,也异于荣格“对立面共存”的观点,作者对于矛盾态度之间的处理方式有着自己的独立见解,并深信心理治疗的可行性。不过,对于治疗神经症的具体方法,牵扯到心理学专业领域的研究,在此,霍妮只提纲挈领地在最后一章对可行性进行了简要描述。然而,能够意识到问题本身的存在,便已经是一种初步的疗愈。 通过这本书,你将更好地了解自己、接纳自己、热爱自己,从而获得一个更加完整、强大的自己。

“虚假的冷静植根于内心的愚钝,绝不是值得羡慕的,它只会使我们变得脆弱而不堪一击。”“真实自有万钧之力”,这句话出自柴静的《看见》。在这里,我想强调的真实,并非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应当秉持的职业操守,而是任何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所应当具备的诚恳与勇气。有一句话讲,这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我更愿意将它进行另一种解读,即非“不可直视”,而是“不可透视”。对于自然,人类无法穷尽它的完整密码;关于自身,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欲望、情绪等等,只是大脑活动中的冰山一角,更遑论感知的真实与否呢。很多时候,阻塞我们前进的正是自己。我们花费了太多时间精力去经营生活、打理人际关系,将注意力全部外抛,却独独忘记了解自己。我们需要时常对自己进行重认知,去辨别自己的真实想法,倾听内心渴望的呐喊,接受生而为人、金无足赤的局限性,并发掘、珍惜、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这同样也是心理学大众路线下的发展目标之一。

近几年,多位知名人物因抑郁症的离世,使公众在惋惜之余,也提高了对心理疾病的关注。然而,人们对于健康心理环境的构建与重视,仍远远不够。心理学方面的普遍认知水平,大部分仍停留于未开化阶段,还固守着一些幼稚的观点,体现在如对心理疾病的误解以及对心理测试的迷信等方面(在此提示一下大家,开头的“小测试”严谨程度为0,仅作参考和辅助理解用)。人的心理是极其复杂的存在,绝不能通过僵硬的定论和轻松地歪曲一带而过。我期待着能够通过今后的阅读和实践来完善我对这个领域的理解,同时将一些心得带给大家,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欢迎大家的指正与讨论,在此感激不尽。

最后,关于该书,不推荐李娟老师的译本,翻译地较为生硬,有些枯燥。网评说武志红老师的译本不错,大家可以考虑一下。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内心的冲突》书评——真实自有万钧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