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祭侄稿》的出境率很高,都源于一场展览。原来,日本东京博物馆要举办一场名为“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特别展。台北故宫珍藏的《祭侄稿》是颜真卿第一名迹,日方特地从彼处借出展览。顿时舆论哗然,大抵“台北故宫媚日”“日方有遗失和损坏展品先例,《祭侄稿》外借有风险”“展览会对古代书迹造成伤害”等几种反对的声音,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你们真的了解《祭侄稿》吗?
两年前,我给书法专业的学生开设中国古代文学课,期末考试出了一道论述题:标点并鉴赏颜真卿《祭侄稿》。考完之后哀鸿遍野,学生都问“这到底是书法史还是文学史?”其实那学期第一节课我讲了《从文史角度读帖》,详细介绍了《祭侄稿》和苏轼《黄州寒食帖》的前世今生,中心意思是:字帖可以当文学作品读,可以当历史文献读,同样撼人心魄。
安史之乱起,任平原太守的颜真卿与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杲卿子季明从中替叔、父从中联络。平原、常山正扼守住了叛军入关中的要道,给叛军以有力的打击。后来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季明被俘,并当着颜杲卿的面被杀害。后来城破颜杲卿被押到洛阳安禄山的面前,即使舌头被割掉仍大骂叛贼不绝,终被残忍杀害。文天祥《正气歌》“为颜常山舌”便是这段典故。后来唐军收复常山,季明的头骨被找到并殓葬,颜真卿和着血泪为侄子写下了这篇祭文。
祭文可分为三部分,从开篇到季明之灵曰为第一部分,这是祭文一般格式,某年某月某日,谁为谁写的祭文,长长的头衔是颜真卿的官职,季明生前在父亲军中效力,并无官职,死后被追赠为“赞善大夫”。接着便是祭文的第二部分,面对着亡侄之灵,颜真卿的记忆缓缓打开:季明从小便是个多么讨人喜爱的孩子啊,是“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是家族的骄傲与希望啊。“方期戬谷”(“戬谷”意为幸福、吉祥)人生的一切美好仿佛都要展开的时候,安史叛军打来了。我和你的父亲起兵抗击叛军,而你从中联络传信。在土门之役中,你父亲取得胜利,叛军不甘心进行反扑。周围郡县的唐军却不肯救援,在这里颜真卿的稿中做了涂抹,由“贼臣拥众不救”改为“贼臣不救,孤城围逼”。试想,当时的周围郡县能够与颜杲卿同仇敌忾,共抗叛军,或许一切都会改写。国难是忠臣的殉道场,却常常是奸臣的浑水摸鱼池。
常山城终被攻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当记忆走到兄长与爱侄罹难的关口,颜真卿的眼前与笔墨开始苍茫一片,浑然一体。“念尔遘残,百身何赎”,想到正值美好年华的侄子被残害,内心的苦痛再多的语言也无法表现了吧,一句“呜呼哀哉”,笔枯心碎!
第三部分,思绪回到现实中,等再次收复常山,季明的哥哥泉明寻访到了他的头颅,入殓带了回来,(后来还找到了颜杲卿的脚骨)。面对着亡侄的“首櫬(櫬,棺材)”,颜真卿“抚念催切,震悼心颜”,悲伤似乎把心都击碎了。悲伤中的颜真卿默默地给季明许下了诺言:“方俟远日,卜而幽宅。魂而有之,无嗟久客!”季明啊季明,等着叛军被打败,天下太平了,我一定回家选一块好的坟地把你安葬。你的英灵如果有知,不要再嗟叹自己在他乡做孤魂野鬼了。“呜呼哀哉,尚飨”!
颜真卿,字清臣,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是书法史上书名与气节完美结合的第一人。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反叛,古稀之年的颜真卿因奸臣挑唆,被派到叛军中传达朝廷旨意。李希烈极力劝降,他不为所动,被缢杀。他以政声、书名真正做了真卿、清臣。
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和苏轼《黄州寒食帖》被称为“天下三大行书”。《兰亭序》我不喜欢,因为从书法角度讲欣赏性远大于可临摹性,而内容,则是东晋一帮“城会玩儿”的自嗨。
王羲之的《丧乱帖》在唐朝时候被遣唐使带到了日本,那上面写了先人的坟墓在战乱中被毁,异常的伤心,“号慕摧绝,痛贯心肝!”与“抚念催切,震悼心颜”有异曲同工的效果,读来让人同情有共鸣
赵瓯北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叶嘉莹先生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书家亦如此!
言有不尽,犹自叹嗟!
附《祭侄稿》原文: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辰,第十三(“从父”涂去)叔银青光禄(脱“大”字)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杨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
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方凭积善”涂去)每慰人心,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闲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制”涂去,改“被胁”再涂去)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恐”涂去)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拥众不救”涂去)。贼臣不(“拥”涂去)救,孤城围逼,父(“擒”涂去)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
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河东近”涂去)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提”涂去)携尔首榇,及兹同还。(“亦自常山”涂去)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涂去二字不辨)卜(再涂一字亦不辨)尔(“尔之”涂去)幽宅(“相”涂去)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