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狗的「破案」指南(上)

科研狗的「破案」指南(上)_第1张图片

编者按:

一个没有冲突的故事就不能称之为一个好故事,一个没有洞察力的侦探就不能称之为一个好侦探。


(一)「汉堡式」回顾

■ POWER+

日子可以说是平静,但是就在看似平静的表面下,暗涌正在不停地翻滚。

——《阳光下的罪恶》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部悬疑推理类的老电影——1982年上映的

《阳光下的罪恶》。正文前插图中的老爷爷就是大侦探波洛~

这部电影的剧情一问度娘便知,答案基本千篇一律。不过,你不妨尝试用下面的“独特”方式去认识它。

首先,我们可以这部电影想象成一个“汉堡”,口味随你定,可盐可甜。

科研狗的「破案」指南(上)_第2张图片

我们都知道汉堡有三个部分,上层和下层是面包,中层是馅。我们把上层面包定义为故事的前置情境(现状),下层面包定义为后置结果(未来),中间层则定义为冲突

由于这部电影涉及的人物比较多,为了便于理解,我把这个故事简化到两个主谋。

/前置情境:

克里斯汀是一个弱不禁风、心地善良的好女人,她的丈夫帕特里克年轻英俊、风流倜傥,和女明星阿伦娜之间暧昧不清。同时这对夫妇之间经常发生争执,而阿伦娜的出现又进一步激化家庭矛盾。

/后置结果:

克里斯汀和帕特里克联手杀害了阿伦娜。

从「前置情境」到「后置结果」的画风陡转,是不是让你一下子没反应过来?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怎么会和跟她一向不和的丈夫联手谋杀阿伦娜呢?再说,“好人”怎么可能会杀人?

这时候,我们已经感知到前后出现了非常鲜明的对比和差距,也就是故事的冲突。可想而知,你会好奇,这个“冲突”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会导致“好人”杀人呢?

回归到这部电影中,每个人都有不在场的证据,同时每个人又都有杀人动机。那么这些嫌疑人中一定有人在撒谎!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找到案件的“矛盾点”。

如果你是大侦探波洛,你会怎么破?

其实破案的关键在于3点:

(1)打破真凶不在场的证据;

(2)确定杀人动机;

(3)找到密室的漏洞。

注:“密室”通常设置在案发现场中与外界隔绝的小环境,比如在《阳光下的罪恶》中的“密室”就是山洞。

还没看过这部电影的读者们可以试着根据这三点去找漏洞,看看能不能快速确定真凶是谁?

这部电影不算完美,因此在看的过程中难免会经常出戏。(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公众号“青年思塾”的后台回复“破案”即可获取网盘链接哈~)



(二)科研如破案

《阳光下的罪恶》不得不让我联想到科研,其实,科研就像破案一样,这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首先谈「异曲」,可以归纳成如下3点:

/侧重点不同:

破案侧重于推理;科研侧重于事实和证据。

// 研究对象不同:

破案通过“人”的动机分析为什么?

而科研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由于自然界不具备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我们问“自然界”不会得到任何回应,也无从理解“自然界”的动机是什么。

我们所谓的科学,实质上就是询问事实是什么,通过数据分析为什么?

/给你挖坑的人不同:

假定我们是波洛,在破案的过程中真凶会不断给我们挖坑让我们跳,我们会想办法爬出来,一波三折之后,我们会反设计凶手,一旦他踩下我们挖的坑,真相就水落石出了。

而我们在科研中,往往是我们自己给自己挖坑,不是吗?我们所遇到的各种问题都是基于事实暴露出来的,而且以前验证正确的结论会随着时间迁移不断被推翻,在这条道路上说白了就是自己怼自己。



讲完了不同点,我们再来谈「同工」

破案和科研都是基于“信息不完善”、“证据缺乏”的背景下展开的,第一步都是提出问题。

科研狗的「破案」指南(上)_第3张图片

拿青蒿素举个例子,在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疟疾有开始抬头的迹象,当时科学家们就提出问题:哪些中药药效成分可以有效抗疟?要如何提取得到?

接着,就要观察现象,在这一步中,我们根据已有的实验研究结果从数以千计的中药中筛选出具有抗疟效果的中药,比如常山、花椒、青蒿、黄花蒿等。

然后再进一步猜想和假设,这个时候前面提到的抗疟中药好比是“嫌疑人”。为了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就需要进行实验探究,这就类似于破案过程中「收集证据、锁定范围」的环节,在该环节中收集证据的手段主要有两个:

(1) 实验研究: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探究抗疟中药的药效成分和作用机制;

(2) 文献研究:查阅大量文献有利于我们了解研究的基础,对比自己的实验结果与前人研究是否一致或者矛盾。比如,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灵感最初就来源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以上两种手段相结合,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缩小研究范围,进而更精准地把“真凶”(研究目标)锁定在黄花蒿中的青蒿素。

分析与论证、评估的环节中,青蒿素100%抗疟的实验结果验证前面的某一假设是成立的。除此之外,类似破案中侦探波洛要「确定杀人动机」,科学家也要确定青蒿素的「杀疟动机」,即青蒿素发挥抗疟药效的作用机理。

最后一步,便是将前述研究归纳的结论通过论文、专利等形式进行表达和交流。

如此一来,一款抗疟特效药就成功研发出来了。

但是!非常遗憾的是:青蒿素作为唯一被国际认可的中国原创药,中国却没有资格拥有这项专利?!

问题就出在「表达和交流」的环节上,“专利旁落”的失误无疑给了中国科学界一个深刻的教训:一定要有专利意识,把握国际规则(一失足就错过几十亿美元的专利市场……)。

简而言之,你会发现,其实破案和科研的过程可以共用一个思维模型,即:漏斗模型。

从上而下层层递进:提出问题→找到原因→得出结论。

以上就是小编的分享~下篇将介绍推理中的欺骗手段,敬请期待,共勉。

-END-

来源

登登 | Krystal

*图:正文图片版权归「青年思塾」所有。


作者简介:登登,笔名舍予子。是自带能量的小太阳,也是持续精进的思考猿~

公众号:青年思塾,在深度思考中相遇更好的自己~

# 定个小目标:坚持原创输出,每个月至少推送一篇随笔杂谈~

你可能感兴趣的:(科研狗的「破案」指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