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讲座有感(一篇旧作)

注:此为一篇旧作,于去年发于网易博客上。今日心血来潮,登博客读旧作,却见该文上方有一行小字,内容如下:尊敬的用户,由于该篇日志存在违规内容,审核不通过,请重新编辑。本人愚笨,实在看不出茁作有何违规内容,转发于此,请各位朋友赐教!

    在运城市群艺馆参加了由明德讲坛举办的一个讲座。

        明德讲坛是运城市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协会主办的一个公益性质的学习平台,旨在对中华的传统文化进行弘扬与传播。这一讲是由《黄河晨报》副刊部主任张建群老师主讲,主题是访古老东街,话说老运城。

      前些年改革开放,国门大开,西方文化随即像浪潮一般涌入中国,封闭了许久的国人在这股浪潮的冲击之下,不是甄辨良莠,而是全盘接受。而我们的传统文化在这股潮流的侵压之下,逐渐丧失了立身之地,被国人摒弃。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慢慢深沉下来的精神支柱,如果没有了自己的文化,就像一个人被抽掉了脊柱一样。这是很悲惨的事情。

        好在,近几年,我们慢慢清醒,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呼声越来越响亮,国学越来越被国人重视,从孩童到成人,从民间到官方。而运城市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协会也就应运而生,她的成立自然给爱好传统文化的运城人民带来了福音。

        运城,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再加上有五千年历史的盐池,一代一代的人们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生生不息,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如盐文化、盐商文化等等。虽然随着历史变迁,许多东西已遗失在记忆的长河里,但好在还有一些人凭着一些蛛丝马迹,经过苦苦探寻,为我们还原出历史的真相。

        而张建群教师就是这些人中的一个。

        这些年,出于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张教师利用自己的记者身份,苦苦奔波,辛勤采访,为我们发掘出了运城许多被历史湮没和遗忘的人物、风情。我曾有幸得到她聚焦运城历史名人、古老建筑以及掌故的力作《河东访古》。在这部作品里,她用细腻的文笔为生动地给我们讲述着那些曾发生在河东这片热土上的故事。当时我是怀着敬意,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完了这本书。

        今天张教师的讲座主要是以运城清真寺、运安同善义仓、几处盐商大院和鼓楼等几座古建筑为主题,通过讲述发生与这些建筑有关的人与故事,让人们对运城传统文化有所了解从而得到弘扬。正如张老师所说,一座建筑之所以被仰视,是因为有人文在其中。通过聆听张老师的讲述,我们感受到了比这些古建筑更重要的,是那些与之有关的人文精神。可惜,这些古建筑,有的还存在,有的已损毁,有的则已消失。而那些凝聚在她们身上的那些精神也随之消失了。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

        我总以为,一个城市必须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去年在山东济南的街头行走,鳞次栉比的高楼、川流不息的车流让我的情感麻木。可是,当我走到百花洲时,却收获了一份强烈的惊喜:窄窄的巷道,低低的房屋,石砖青瓦,条石铺地。古朴的木门,高高的门槛。家家门前泉水涌动,杨柳垂地。虽有商业行为,却无半点喧嚣之意。穿行于这古韵十足的幽巷中,我仿若穿越到了数百年前的济南。我一下子就爱上了这个城市,因为,从这里的一砖一瓦上,我都读到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如果说,那些遍布济南城的泉水是这个城市的魄,那么,这些古建筑以及蕴含其中的文化和独特的人文故事,就是这个城市的魂。

        而再观我们运城,与济南有泉相比,我们有盐池,同样是上天赐与我们的礼物。可是,我们却丢失了自己的灵魂。因此,整个城市都很茫然,不知道何去何从。其实,像我们这样的情况的城市并不少,前些年,为了利益,为了发展,把很多值得保留下来的建筑都给拆除了,后来又同样为了利益,又开始修建粗劣的仿制品。如今流行古镇游,于是各地大力修建古镇,可真正的古镇究竟有多少?古镇上又到底有多少是古建筑呢?

        张老师在讲这些古建筑的同时,也向我们传递了善文化。她用几个小故事,给我们讲述了做善事给人们带来的益处。行善积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理念。原来的大户人家都很注重行善,比如我们阎景的李家,祁县的乔家等等。固然,财富的积累与他们的智慧有关,但谁又敢说与他们行善带来的回报无关呢?

        短短两个小时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感谢张建群老师!

你可能感兴趣的:(听讲座有感(一篇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