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老宅

鲍广仁

几天前安徽歙县老家的亲人从微信上传来几张照片和视频,年近八十的三叔带领侄儿侄女以及他们的后代,共有四代人,一起到南村的老宅祭祖,告慰先人,并庆祝老宅成功翻修。翻修的经费是我女儿鲍海婧出的,虽然现在鲍家的后代每家出点钱翻修不是个困难的事情,但身在美国的女儿表示,我们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我们在美国条件相对好些,这次翻修的经费由她承担。但负责翻修整个过程的是三叔。女儿出钱,三叔受累。

女儿11岁来美国,基本是在美国长大,她能记着我们在歙县老家的根,这就让我颇感欣慰。

老宅是我父亲出生的地方,也是我们弟兄四个、二叔家四个孩子、三叔家二个孩子及堂叔家几个孩子的出生地。弟弟广义的两个孩子也在这个老宅出生。算起来,这个老宅也将近有百年历史了。

听奶奶说,爷爷鲍茂源是家中老二,与徽州多数男人一样,十三、四岁就到江苏当学徒学生意去了。后来爷爷自己开了茶叶店,也赚了些钱,便寄回老家盖房子。钱由爷爷出,但在家里具体盖房子的是爷爷的大哥,也就是大伯鲍茂林负责,奶奶在家也要承担做粗工的活,吃了不少苦头。爷爷出钱,大伯和奶奶受累。

老宅在我们老家不算最好的,我们隔壁家的老宅因为有天井,是典型的徽派建筑,看起来也更气派些。除了这家,我们家的老宅在村里可以算上老二。老宅是三层的全木头建筑,共16间房间,虽然每间房间的面积很小,仅够放一张床及一张小桌子及一个马桶箱,但这在近百年前也算是村里的豪宅了。

我们家老宅除了没有天井,其他方面都充分体现出徽派建筑的特点。白墙黛瓦,马头墙,青石门楼,门楼上的砖雕门楣,窗前的雕花木刻。高挑的前堂厅,厅前的八仙桌。每逢过节,堂屋的八仙桌上都会摆满供果祭祀太公及先人。

堂屋前有个院子,正对堂屋有一排厨房,我父亲在家里是长子,分到的厨房正对堂屋。厨房前面就是一条小河,河水除山洪季节外,永远都是清澈见底,我们小时候都是到河里挑水倒到水缸里供烧水做饭用。在河里洗菜时,经常能见到鱼来抢食,有时用一个筛子就能捞到小鱼。村里的孩子夏天最喜欢到河里玩水游泳,或到河里摸鱼。小河一直流到新安江。家乡的小河曾经带给村里的孩子们许多欢乐。

奶奶洪桂香是建造老宅的功臣,但她并没有住最好的房间。自老宅建成之后,就挑了后堂屋的一间小房间住下,厨房也在后堂。从我这个长孙开始,我们这些孙子辈的,都喜欢到奶奶的厨房蹭吃的,奶奶也总是有东西给我们吃,有时一块烤红薯,有时烤玉米,有时从山上采来枣子或草莓,总之她总能像变戏法似的变出东西来给我们吃。晚上也喜欢挤到她的床上,她经常会拿出小点心来给我们,有时是一把炒玉米粉,虽然都是些普通的东西,可是身为孩子总是吃得津津有味。

1970年我离开老家到省城合肥市就读安徽大学外语系,再此后到北京读研究生并留在北京工作,最后移居美国洛杉矶,离家越来越远。但回家的路,却越来越方便。我离开老家时,要走五里路到苏村汽车站坐汽车,到县城住一晚,次日清晨6时搭县城到合肥的汽车,下午5时左右才能到合肥。整整两天时间。现在我从洛杉矶飞黄山市,加上转机,大概16个小时,下飞机坐汽车上高速,一个小时左右就到家了。以前从老家外出,要走二里多的石板路,现在公路修到了家门口,村里外出打工的几乎都有了私家车,逢年过节,有几十辆车开进村里,那情景,还真有点壮观。高铁也修到离老家不到30里地的三阳村。

老宅最不方便的就是没有厕所,要用马桶。我父亲怕我这个在合肥长大的太太张柏青回家住不习惯,早在80年代就在家里修了一个简易的抽水马桶,当时在村里是独一家。现在村里凡是在外打工的,回家都修了抽水马桶,还用上了自来水。我这个深山里的老家,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宅早已经没人居住,兄弟们都在外面盖了新房。但是,逢年过节或办喜庆活动,大家还是要到老宅里热闹一下,摆几张八仙桌,来些亲朋友好友,美餐一顿。

去年刚过元旦,我和太太带着女儿女婿以及不到两岁的外孙回老家看看。这是女婿和外孙第一次回老家。站在老宅大门前,我对小外孙说,这就是你外公出生的地方。你外公就是从这里走出去,走到美国的。女儿说,等她的儿子长大一些,争取每年带他回国看看,一是不要忘记中国话,二是不要忘记我们的根。小外孙现在已经上幼儿园。等他上了小学,一定会有“家庭之树”这一课,到时候他会写道,我们家庭之树的根在中国安徽歙县南村,现在这棵树的枝叶已经长到了美国洛杉矶。我们爱洛杉矶的家,也不忘记我们在歙县的老家。老宅永远都是我们的念想,那里有许多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的美好记忆。

图片发自App


家乡的老宅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家乡的老宅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家乡的老宅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家乡的老宅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家乡的老宅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家乡的老宅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家乡的老宅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乡的老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