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于进退之间

起跑线理论曾经风靡一时,现在虽然有诸多反省的声音,但是在全社会的集中参与下,反省也基本成为了另一种叫苦的方式。

其实也不能说起跑线理论就错了,人生不平等,这是社会组织形态决定的,所以大家都想往前挪一下,这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在于,起跑线要怎么划定?

很多人在自己的心里划了一个起跑线,然后逼着自己和孩子一起折腾,到头来,反而不如别人随遇而安的。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此句出自《后汉书》,讲的是少年陈蕃的故事。十五岁的时候,他父亲的朋友来拜访,发现他的屋子非常乱,就问他为什么不打扫房间欢迎宾客呢?陈蕃回答:大丈夫在世上,应当扫除天下,怎么会扫一室呢!客人就回复:连一间屋子都不打扫,怎么能够治理天下呢?这个故事通常是用来教育孩子们,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积累,才能做成一番大事业,但从中也不难看出从小培养孩子做家务的重要性。

一些父母认为,宁可自己受点罪,也不能让孩子受半点委屈。对孩子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做家务的意识一点都没有。于是,孩子心高气傲,生活不能自理。也有一些父母认为,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考上一个好大学比什么都重要。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兴趣班,每天作业都要写到很晚,连充足睡眠的时间都无法保证,就别说做家务了。于是,孩子高分低能,毕业即是失业。

教育从来都不只局限在课本和书本里,家庭生活中的锻炼能给与孩子更多。看似简单的家务劳动,带给孩子的独立、自信、自强都是一生的财富。陶行知先生也说过:“生活即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我们不应该剥夺孩子做家务的权利,应该学会让孩子去体验家务劳动。大人主动退一步,孩子才能进一步,成长往往就发生在这一退一进之间。

真实的起跑线在孩子身上,不是可以量化的数字化的信息输入,反而是孩子形成的不可量化的性格品质输出。

但是很多人并不愿意接受这个结果,因为面对不可量化的东西他们就没有了概念,不知所措,想来想去最后还是觉得用可量化的东西来衡量更安心,尤其是现代社会数字化越来越严重,给了人们一种错觉,可量化的,才是好的。

起跑线就成为了一场在错误的标准上进行的军备竞赛,大家都投入了金钱,时间,精力,却只能收获一个即便不参加这场军备竞赛也可以收获的未知数,大家只好互相打气,骗自己和别人,参与了总比不参与强,我们继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长于进退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