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咖啡馆:上海的犹太难民记忆

咖啡馆正面照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为了躲避灾难,欧洲的犹太人纷纷携家带口,背进离乡,甚至不惜远渡重洋在异国寻找安身之所。

他们中就有不少人,当时来到了遥远的东方都市——上海,把上海视作那个风雨飘摇年代的避风港和第二个故乡。

随着犹太难民的大量涌入,在上海逐步形成了以犹太人群体为主的聚居区域。自然他们也把在欧洲的生活习惯一并带进了上海。

在现今虹口区的舟山路和长阳路一带,在当时就属于犹太人较为集中的地带。开设了许多欧式店铺,因此被人们赞誉为“东方小维也纳”。而“白马咖啡馆”就坐落于此间。

原咖啡馆内景


白马咖啡馆始建于1939年底,创始人是一对犹太难民夫妇(鲁道夫•莫斯伯格夫妇),这家咖啡馆兼具了餐厅、酒吧和夜间俱乐部的功能,因气氛温馨、服务周到,很快成为当时犹太难民们日常聚集场所之一。

而为什么要将咖啡馆命名为“白马”,据说是因为莫斯伯格夫妇喜爱一出名为《白马咖啡馆》轻歌剧,故此才起了这样一个名字,也算是对故乡生活的一种追忆。

现在咖啡馆所处的位置为长阳路67号,是依照咖啡馆创始人后代提供的历史照片原貌重建而成,于2015年8月开放。原址建筑在前些年因市政动迁工程被拆除。关于这一点不得不说是一种可惜,睹“物”思人,只是此“物”已不是那“物”。

步入咖啡馆门前的花园,首先吸引人们目光的,无疑是那组雕塑。一个年轻女子一手撑着雨伞,另一手张开,仿佛不仅仅是要用雨伞,而是整个身体去庇护已然浑身淋湿的小女孩。

《风雨同舟》雕塑


这组雕塑刻画得相当传神,其寓意也十分深刻,彼时中华民族也正遭受着日本侵略者铁蹄蹂躏,但当犹太难民向中国人民寻求帮助和保护时,我们并没有抛弃他们。而是贡献出爱和勇气去接纳他们。所以这组雕塑命名为《风雨同舟》,正是恰如其分。

咖啡馆旧貌


“白马咖啡馆”,不同于其他咖啡馆,来到这里的人们心境不是闲适而是沉重。她记录了一个民族流落他乡的辛酸过往。

你可能感兴趣的:(白马咖啡馆:上海的犹太难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