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干掉”了我们小时候的报刊亭?!

是谁“干掉”了我们小时候的报刊亭?!_第1张图片
图片源自网络

中小学时代,学校门口有一家报刊亭。我最初的文学启蒙就来自于那个报亭上的《读者》,甚至于小学看的《阿衰》、《乌龙院》、《精武门》。每期的《读者》去晚了根本抢不到,在二十一世纪初的时候,我觉得那是纸媒的黄金年代。

曾经,报刊亭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像是点缀在城市里的文化纽扣,渗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

它卖报刊,给我们提供阅读;卖游戏点卡,让我们有娱乐的载体;它卖水,换零钱,为我们上街带来便利。

我们习惯,也享受着这几平米的空间带来的满足和乐趣。

是谁“干掉”了我们小时候的报刊亭?!_第2张图片
图片源自网络


报刊亭,是几代人的记忆

01

往时,报纸与书籍是我们与世界交流的主要途径,通过它们可以获取各种最新资讯,包括国家大事、趣闻轶事、便民信息等,社会百态尽在其中……

而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报刊亭就是一个百宝箱。在其他地方买不到的游戏点卡,漫画,这里都能找到。

是谁“干掉”了我们小时候的报刊亭?!_第3张图片
图片源自网络

还记得上初中的时候,一放学就立马跑到最近的报刊亭买《读者》、《意林》、《青年文摘》,仿佛读了之后就能立马成为小作家一样。

上课看《读者》、《意林》打发时间,即使被老师抓包,也能以提高作文成绩搪塞过去。买不起杂志,还会去报刊亭蹭翻漫画书,趁报亭老板不注意赶紧多翻几页,真是超级幸福!

那样的场景,是在平淡的学习生涯里,带给我们的一点惬意。

这样的报刊亭,所剩无几了

02

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的纸媒渐渐被手机、电子图书设备取代,每个人慢慢成为现代社会的“低头族”,很少触碰那些油墨印刷的报纸书刊。

如今有什么劲爆新闻、独家猛料,大部分人选择通过手机搜索了解,不得不承认纸媒输给了网媒的快速性,但是网络媒体的准确性、专业性、深度性还是比不上传统媒体(电视、报刊、广播)。

而如今在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传统报刊亭,这个曾经承载着城市文化符号意义的角落,开始在失落中尴尬着。报刊亭的存留数量越来越少,且其中还有一些属于“亭在人不在”的关停状态。

图片源自网络

“投入和回报往往达不到正比。某工作人员直言,建一个报刊亭大概要3万元,如果添加一些便民服务硬件的话起码得4万元,一年的维护费要几千元。而一个亭子现在只能赚个2000一个月,当经营者的收入达不到心里目标时,很多亭子就不得不面临荒废的境况。随着文明城市创建的需求,目前现存的报刊亭也将面临整改和变更。

现有的报刊亭,大多换了模样

03

很多转型后的报刊亭,换了模样,没有了昔日的文化气息。

以前,一个报刊亭的报纸杂志卖得都很火爆,每个月的收入将近一万,足以养活一家人了。

但现在一叠叠报纸、一本本杂志都只是放在商品的后面,其数量和种类也越来越少,有种被其他商品抢尽风头的错觉,老板也说除了买水问路,一天下来真没多少人,为了生活不得不转型卖点其它的东西,卖报刊倒像成了副业。

图片源自网络


报刊亭的存在,到底有没有必要

04

报刊亭绝不仅仅只是一个报刊亭,这还是一个小型书店。

报刊亭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文化需要,是城市的文化地标。我们需要报刊亭,需要报刊亭所代表的文化气息,需要更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我们也需要报刊亭象征着的街头文化。

图片源自网络


早起路过熟悉的报刊亭,拿着豆浆包子买上一份喜欢的刊物,还能和报刊亭老板聊上两句;等车时翻两页,坐公交看两段,而不是捧着手机随意浏览碎片化信息,如果这是我们的常态,也会提高城市人的文化素养。

现在报刊亭,还需要创新

05

报刊亭的转型还有很多可行方案。白岩松有建议:“按照现在的思路,报刊亭无疑是在等死。在未来的城市发展进程中,为什么不能打开思路,让现在单一的报刊亭变成综合的文化亭,不仅经营报刊,还可以发布文化演出信息、张贴经过审核的书刊广告、销售城市文创旅游纪念品,甚至可以作为网络订票的取票点,实现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图片源自网络

针对报刊亭自身的发展,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和剧院、音乐厅、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合作,优先获得票价优惠以及演出信息等;

2、增加手机充电、邮政、出行售票取票点等服务;

3、除报纸与杂志外,报亭还可销售各类市政出版物,例如城市导游手册、交通地图、明信片,以及旅游纪念品、传统彩票、旅游景点门票等;

4、改善外观,让报刊亭时尚美观;

5、提供与残障人士相关的帮助,方便残障人士的阅读以及出行。

我们能够继续培养城市的书卷气,我们能够让报刊亭转型升级,我们能够让读书变成一件方便也有所积累的事,我们有很多能做的。我们最不应该的,是放任报刊亭就此消亡。

期待有一天,报刊亭里准确全面的演出信息能让看话剧、听音乐会变得方便又平常;书籍杂志报纸的长期购买也能顺手一订就直送到家;报刊亭贯穿起人与人的热络,衍生出自发的文化活动也指日可待。

诗和远方不是空茫的追求,它就在我们身边,在那一个个小亭子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是谁“干掉”了我们小时候的报刊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