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没得选的时候,就做到最好

当你没得选的时候,就做到最好_第1张图片

截止目前,我用了两部智能手机,而且都是在节假日期间坏掉的。我觉得有必要记录一下其中的感想,关于选择运气人际关系

我用的第一部智能手机是小米1S,在此之前,是诺基亚E63。智能手机普及前,诺基亚因为耐摔耐洗的特点,令人喜爱。而智能手机更大的屏幕、更多的应用和更酷炫的操作体验,是E63不能提供给我的,所以当室友在我面前用小米1的时候,迅速地吸引了我。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我真是个土包子。比如觉得网银不安全,坚决不开通网银也不网购。直到后来发现有些朋友用1/3的钱,在网上买到比我在实体店买到更好的衣服,才意识到与他们相比,自己浪费了许多的钱。人所承受的结果,往往源于一个想法,一种对陌生事物的抵触和抗拒。而以何种态度面对,是可以选择的。

当事人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囿于环境,与周围的人有关。健身俱乐部和吃吃喝喝的聚会,是两种不同的氛围。你懒惰,在热爱锻炼的伙伴影响下,也开始跑步了。你虽然讨厌喝酒,在狐朋狗友的劝引下,也习惯了端起酒杯。许多人难以改变自我,原因就在于,自身被镶嵌在一种固化的朋友圈子当中。

我能买到小米1S,也是得益于身边有一个忠实的“米粉”室友。那时,买小米还需要在网上挤破头抢F码,「饥饿营销」这个概念就像如今O2O一样火热。这些我都不懂。室友不但知道攻略,还很利索,除了1S的F码外,还抢到了小米2的F码。小米2是小米当时最好最新的机型,价钱要比1S贵500块,但配置要好很多。

我对官网上公布的手机参数及数据,完全没有概念。把玩室友的小米1,觉得已经足够好了,1S又是升级版,肯定能满足我的所有需求,没必要多花500元,于是想都没想就买了1S。从某种程度上讲,知道得越少,选择起来越容易。很多时候,选择太多并不是一件好事。

太多选择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二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前者面对一大堆选择,就像一个流浪汉走进品类齐全的自助餐厅,一脸茫然无从下口。无须思考就能知晓,无知的状态下能做出好的选择,仰仗的是运气,而非能力。按理说,后者就能做出更好的选择了。然而现实中的例子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选择综合症患者不是不知道想要什么,而是什么都想要,结果面对选择时不知所措。

我很果决地买了小米,是因为室友带给我强烈的认知,脑海中已经锁定了小米。不买小米2而是1S,是面对功能和金钱的时候,我站在了金钱这边。

较多的选择,意味着较多的选择标准。而选择的标准绝然不能全部满足,否则也无从纠结了。所以,标准是用来排除的,只有舍弃一部分,才能得到另外一部分。譬如「性价比」就是性能和价格的折中,较低的价格,是以舍弃一部分更好的性能为代价的。选择的精髓就在舍得,舍在前,得在后,很难做到每一样都占有。执念于完美的选择,很容易迷失,分辨不清楚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十全十美虽然困难,但追求更好的选择也不是没有可能。知悉自身和选项之后,更重要的步骤是提高自身,从而将选项的层次整体提高。备选项的层次非常重要,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最终选择的好坏。一堆钻石中,即便是最小的那颗,也好过普通的砂石。

《通往智慧之路——对话10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这本书中描述的经济学大师,他们走上经济学道路很多只是因为偶然,并不是苦苦选择的结果。而他们之所以偶遇经济学,最后走上辉煌的学术道路,是因为他们通常在最好的学府接受了最好的教育,在大师的熏陶下成为了大师。

例如,乔治·阿克尔洛夫的说法就让人很是气愤:我去耶鲁大学,是因为我哥哥上过耶鲁大学,所以人们认为我也应该去那里念书。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选择。我确实短暂考虑过哈佛大学,这倒是真的,但劳伦斯维尔中学的助理校长对我作了警告。学校不希望学生报考超过一所大学。由于他知道我大概最终是要去耶鲁的,他设法打消了报考另一所大学的念头。

假如一位超级热爱苹果手机的人又非常有钱,他就可以不在乎价格,购买每一款最新的IPhone,哪怕刚推出时的价格再高也在所不惜,而不是等到几年后的降价。

我不富有,也在乎钱,所以小米1S被迫淘汰,取而代之的不是最新的IPhone6,而是用了2000RMB买了4S。当时的市场行情,2000元是可以买到性价比更高的智能手机的。我没有再次选择小米,是因为在此期间对苹果,尤其是广为人们褒奖的IOS系统产生了期待,选择标准从「性价比」转移到「用户体验」上。

说起体验,最糟糕莫过于正需要某件物品的时候,它却坏掉了。我和女友在国庆的最后一天返程回去,早上起床居然发现手机开不了机。没有手机的我就像一棵木桩,早早地到了车站,立在进站口看人来人往,生怕错过。现在想起那幅场景,也是够呆够蠢的了。

拿到小米维修点,检修结果是主板烧坏了。工作人员告知只能尽力而为,不一定能修好,这是我最不想发生的事情,因为我没有备份手机联系人。我没有备份自己的资料,仅仅是因为信息泄露事件的报道,就认定将资料备份到网上很不安全。

一个偏差毫厘的想法,就能导致谬以千里的结果。最终,我最不想发生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将近2000位联系人丢失。霉运和报应,真怨不得别人,只能怪自己。每个人都有自由思考的权利,可向东,亦可向西。比如,我可以笃定将资料存放在互联网上是危险的,但与此同时,我必然承受这种想法所带来的损失和风险。

「切肤之痛」更能让人长记性,历经房屋漏雨的苦楚才会在闲时修缮。这次春节将尽,古董机苹果4S像是休息不够,直接“辞职退休”。我的内心没有一点担心难过,该走的始终得走,让它永远休假去了。淡定缘于底气——资料有备份,换一部手机导入进去就行。

学会告别,是为了更好的前行,包括冗余的人际关系。小米1S功成身退到4S上任之间有几天空档,原以为有很多人找我。将SIM卡装在了女友的手机上,却发现找自己的只有寥寥几人。将自己当成周遭世界的主角,是件自作多情的尴尬事情。4S报废也再次证明了这一点,手机通讯录中很多人对你的关心,未必好过保险和贷款推销员的热忱。

两个人的关系是一条线,人多了就成了一张网。依赖于与他人的关系,就像蔓藤附着在上面。一旦网中某个点坍塌,蔓藤也跟着陷落。少了力量的攀附,注定脆弱。蔓藤显然不具备这种力量,树苗拥有:扎根于大地,上长于青天。

不过话说回来,蔓藤和树苗,也只是不同的选择而已。人生就是由一个又一个这样的选择组成。有些事情,我们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做出选择,比如人际关系。我们可以选择去点更多的赞,以换取更多的手机号码;也可以选择茁壮自己,待到枝繁叶茂,凤凰不请自来。有些事情,是没有办法选择的,比如运气。我们没法保全自己免遭霉运,但事前我们却拥有选择的机会,可以尽全力做好自己。

大概生活的真谛就是,有得选的时候,选最好的。没得选的时候,就做到最好。这之后,才配得上运气和人际关系。只有这样,下一次面对选择的时候,才能拥有更好的选项。

题图:Michal Wloch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你没得选的时候,就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