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个电话机器人的工作面试

年过完,出去找工作。租了个十天的临时房间,想着十天解决好工作和住房问题。


安排

刚来第一天安顿,第二天投简历,第三天出去面试。

面试了两家,有一家做语文培训的,一家做电话机器人的。后者有意向让我,周一去培训。


我打算去看看,毕竟这个机器人行业我还有些兴趣。

正值星期五,马上周末了,我也懒得投简历了,不然周一去培训也没法面试。


我在书城坐着发呆,想着我到底要不要去呢?虽然电话里没有拒绝,但我还是有选择的。

那个HR说是销售性质的,向人推销讲解东西我没啥意见,但我还是排斥些什么,之后怎么办呢?


想着想着,度过了很难熬的周末两天。

第四天我去看房子,然后签了一个长租的地方。第五天,把行李箱先搬过去,联系父母寄些被子过来。

似乎我已经计划好,要去那工作了。其实我内心充满了矛盾。


矛盾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之所以会去那家公司。

首先行业我感兴趣,另外HR面试的时候给我感觉很好,非常有亲和力。然后销售这件事情,我隐约也想试试。


后来纠结的矛盾点,仍然在销售上。我认为相比以前,我更能够去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也不反感去给人推荐讲解这个东西。

但看到公司挂着得“销售冠军”锦旗,各种业绩排行榜;开会时的“好、很好、非常好”;我不太喜欢这种氛围,也难以想象以后要待在这种环境中。


如果我对产品很心虚,打心底不认同,我很难假装去推荐。

但其实他们售卖的产品,还有公司的氛围还好,不是那种“一分钟都不想待”的氛围。所以我才来报道。


第一天结束,跟朋友说起来:我现在在走人的边缘疯狂试探。


走人

第二天我就打算走了,可还没找到开口的机会,一直在犹豫。


下午的时候,和我一同进入公司培训的新人,因为他们报的价格不统一等原因,不想做了。

然后那个主管跟她说,不能因为这点小事就不做了,顺带说,跟你一起来的那个男生,比较内向,打算第二天让他走。


所以她前脚走,然后叫我赶紧出来,我就以有事离开了。不明说,大家都知道什么意思了。


家中来信

就这样,四天过去了,反思这个过程。因为没太想清楚目的,犹豫和模糊地度过了这个过程。


我记得刚毕业那会儿,找工作租房子的时候,父母都不闻不问的。这次倒是问的比较频繁。


爸爸总说,找不到合适的,就回家来找,外面生活很难。我说让我先难一阵子吧。(其实我只是想一个人生活)

妈妈说,在外注意安全,不要挑,说话要一句句说清楚,要让你去适应工作,而不是工作适应你。真正要做的事情,慢慢找,先随便找个,有事就先做着,不然每天都是开销。虽然她说的都是我考虑的,但负负得正吗?不可能的。我不需要这些话。


租房

第七天,我搬到了长租房里。是一个比较老式的房子,里面有几个房间。

大家平常都锁紧房门,除了水电网没啥交流。


室内没有晾衣服的地方,厕所很没良心。喷头没法固定,只能手拿着。马桶很老式,都发黄了,里面都是屎黄色,刷不干净。厕所门也没锁,洗澡间的玻璃门还断了一边。


真得是只有经历一个又一个坑之后,你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然你想要的东西,在内心里是模糊的。这房子还不如我之前看的那家。


我去快递点,取来被子,很重,搬搬停停。铺好一切后,我总觉得差了些什么。


我突然想,为什么要工作呢?不就是活着吗?找个舒服的方式活着不就行了。

不论高低贵贱,开心充实,郁闷反正都是活着。都是吃住行。


面对陌生的环境,难免有伤感的感觉。脆弱的时候,也想倾述一下。

但妈妈一说话,我就没兴趣聊下去了。讲了一番道理之后,又说什么你是最棒的。你哪句话体现这一点了呢?说出来你自己都不信吧。

有时真想拉黑她。


我理解她的意思,但对现状很无奈。她已经习惯了,用说出对方可能的不足,把自己的恐慌传递给他人,以表达关心。即使她说自己的事情,也常常流露出我很辛苦与恐慌。

这跟她说话真的很累。


最后她还能尬吹一句,你是最棒的。其实也不错了。

但又怎能让人相信你说这话是真心的呢?我们平时又没什么接触,你也不了解我。


虽然妈妈说的话不太适合,但她提到的点是关键的。我们与工作的适应关系问题。


回顾工作两年多的状态,我发现,常常是我自己选择的事情。但总有种迷茫,觉得还没有找到归属,还有其它选择的退路。然后好像别人要求我做什么事情似的。

脑子里全是别人的要求,而没自己的感觉,这样我就很容易委曲求全,而无法顺心顺意的去做事情。被动等待良好的回应。

习惯了被动得适应环境,迎合他人的要求,而忽视自己感受的主导作用。


这不正是小孩子心态么?小时不就是通过迎合大人的感受,来获得关爱。

成长成熟进入社会的过程,看样子是学会迎合更多的人,但实际上是找到一个自我的过程。


尊重自己的感受,坚持自我认识的主导地位,你才不会陷入他人凌乱的标准中不知所措。

你想去迎合大众,想要你这样的人有,想要你那样的人也有。为了维持他人对你的人知,你只会趋于保守,不愿意多做变动。


在我不断地敢对外界表达地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如果你的重心在别人的感受和认可上,你会陷入失控和紧张中。

我们只有成为独立的自己,清楚自己的目标和需求,所知和未知,正式现状,肯定现状。你才能更好的应对外界。

只有肯定自我的因素,使自我前进。否定的因素,使我们辨别方向。


什么

这个经历总会让我收获什么,经历不适合,才能认清自己想要什么。

但许多时候人是迷茫困顿的,甚至会感觉到,自己是个没用的废人。


我们思维方式,有一个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尤其脑子经受科学教育的洗礼后,想得会更虚无。

简单的思维中,世界是绝对的。比如面对工作这件事,很容易理解为要做一件事情,就是要做一辈子的事情,这就是未来的生活。把眼前的事情,看成世界的全部。


哪怕工作很多年后,如果不在体制内,我们对下一步未来如何发展,可能都是迷茫的。

只有那些你愿意付出代价的选择,才是可选项。

风险和不确定性,折磨着每一个人。


差劲

和我一块去那家公司的,是一个22岁的女生。

也许是新人在一块,特别容易离职,放大对环境的不爽。她本来就是去做销售的,也觉得这里待遇可以,但还是离开了。

她其实也工作两年多,毕业后父母给了10万创业,后来失败。做过一段摄影师,那公司倒闭。做过一段课舞蹈培训的课程顾问。玩了一段时间,现在该开始找工作了,不然下个月房租成问题了。

她看样子,比我真切知道自己想要的事情。可她讲,自己也充满了困惑和迷茫。

迷茫不安,不想做也在做某些工作的人,大有人在。我们并不是特例,但每个人却觉得自己是最差劲的。


安全感

我有时想如果我有一笔巨款,我会处理好生活后,去学习想学的东西,去进入那个行业,不在意工资生活条件。

其实富人家的孩子会更容易成功,因为他们有试错的机会。他们有充足的机会和视野,去面对自己的期望。


我不打算讲什么白日梦,有一个暴富的机会,天上掉馅饼怎样。

但你看对比会发现,穷人的思维方式,会过分聚焦在自己稀缺的方面,我还差什么什么就行了,现在还不行。

而富人更重视如何去实现这个事情,这个事情需要什么和什么,哪里找资源。

人人都会有,也需要有后顾之忧。但我们还需要一些安全感,这是保证我们做好当前事情的动力,是我们发挥创造性的基础。


人工智能电话机器人

毕竟是一个经历和见识,说说这个机器人吧。

因为关注科技方向的东西,看名字就大概知道什么东西了。

模拟人工给别人打推销电话,能够智能自动应答。

不过我以前认为的方式,是设定文字话术,自动转语音。不过他们用得是真人录音,这样工作量更大,不过效果更好一些。

以前不做销售,不知道坐席传呼系统这东西,这次有听说。各行业,都有专门的软件和仪器。


其实用机器自动去打电话,早没什么技术障碍,关键以前没法回答用户的问题。

现在市场上大部分AI,技术底层就是两样东西,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

识别语音,可以把语音转文字,这样可以设置关键词,找对应的回复。可以速录会议内容。文字转语音,可以做虚拟的主播,替人发声。有些商场书城公交,就用机器语音播报了。

识别图像,可以把图像中的人物筛选识别出来。比如监控中,观察物品人物移动。比如自动识别车牌。


以这两个技术为基础,可以衍生丰富的应用。如果你还没感觉到发生了什么?

我打个比方,以前我们希望一个软件一个机器自动做什么,需要用代码用键盘鼠标等方式告诉它,需要熟悉一套操作方式。

语音和图像,就跟人一样,会看能听。等于我们可以像真人一样,与这些自动化的设备交互。

这是交互方式的变革。


所以你想,你可以通过大量的关键词,根据客户的意向回答问题。

这个过程当然会有些答非所问,但用来打海量电话,筛选有意向的客户,还是有作用的。


实现智能有两种方式,一种靠逻辑的方式,符合对于逻辑,给出相应的结果。有些问答机器人,还百度等搜索的知识图谱技术,可以找到逻辑,然后回答你的问题。

但这个比较复杂,无法面面俱到,应对灵活的情况。

还有一种方式靠大数据。用一大堆的数据去喂,大到难以想象的数据。

现今的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实现飞跃的。机器学习海量数据,自己总结。


替代

既然机器销售能完成这么一个过程,能不能发展到完全替代人呢?

如果未来是一个AI替代人的时代,那么人与人的打交道,会变得不可取代。这样销售会越来越重要?


销售是产品的入口。在一个商业社会中,有需求就有人想办法去提供服务。这是一个陌生人协作的社会,虽然我们不熟,但我们仍想办法给陌生人提供服务。

比如我没有住处,来之前在网上找了许久的房子,然后一下车就被一个大妈拉走了。销售就是主动找到对应需求的人。


许多销售人员,对自己的产品了解不深入,他只是负责找到有需求的人。这是一个很神奇的事情,你不熟我不熟的东西,但是我们可以达成交易。每个人做好对应环节的事情就好了。

我们想一想,现在有电话微信等非常方便的工具,联系到人。但我们日常想联系的人,是变多了还是少了呢?


很少人愿意每天不厌其烦地联系那么多人,人们更有动力把这样的事情交给机器。而反过来,拥有知识,独家信息和资源的人,会像明星一样引来聚集。这些人比过去更容易被人们找到。

我不认为会被机器替代,但工作方式一定会与机器紧密结合。而未来创造与私人感受密切相连的事情,会不可替代。 


服务意识

我有时不太理解,许多做B2B的公司,就是给公司提供服务的。比如卖进销存管理软件,做电销机器人的,为什么不把自己的产品放网上,提供一个注册入口,收费充值的入口。

几乎所有做2B的公司,在公开网上信息都很少,需要内部去注册之类的。就是用户有需求,能不能去发现找到你。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销售一样,弄清自己的产品,也就我们自身,然后主动去推广播撒自己的信息。为需要我们的人提供一个入口。他没必要千辛万苦找到你的电话,去问你的经历,去和你建立信用关系。


第8天

好了。不总结一下,整理一下,我就总是在纠结在上一步。这段经历到此结束,现在是第8天,我写下这些与你分享。

祝我好运。

你可能感兴趣的:(记一个电话机器人的工作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