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前237年,嬴政23岁,已继承王位10年,加冠亲政不足2年。
这一年,他下了一道令人匪夷所思的命令--《逐客令》,驱逐秦国境内所有他国人士。
自商鞅变法,秦孝公面向华夏各国颁布《招贤令》,秦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吸引外来人口。但凡来秦,不论士农工商官,一律视同上宾对待。通过孜孜不倦的努力,百年以来,秦国外来人口已达到两百三十万,几乎占秦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秦官员40%、官吏80%两万余人,军中大小将军两万余人(仅头目)均是外来人口。
一声逐客,举国哗然,他国人士全部被驱逐出秦,各官署一下都成了瞎子瘸子,昔日闻名天下的商业大市也是一片萧瑟,政商体系全部瘫痪。六国政要也趁机鼓噪再次合纵灭秦。好在当时的上将军王翦会同蒙恬、桓龁私自违命在军中封锁了《逐客令》,否则恐怕早已酿成兵变,更没有统一六国大业了。
这是要亡国的节奏呀。
...2...
嬴政之所以能够成为秦始皇,除了祖上打的好基业,他国百年间的自作孽,嬴政自身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领导者,颇有战略眼光,礼贤下士、勤勉敬业。为何会颁布如此荒诞的一条政令呢?
这事,要先从吕不韦说起。
吕不韦其人大家都知道,影视剧里多有出现,先后扶持了赢异人和嬴政两代秦王。异人死后,吕不韦与太后赵姬共同执政,一来二去发生了男女关系。战国时期民风比较开放,太后改嫁也是有的。但吕不韦只想做情人,赵姬渐渐不满。为了摆脱赵姬,吕不韦便进献了一个男宠嫪毐,对外假称是宦官。赵姬与嫪毐生了两个儿子,并给嫪毐升官加爵封地,嫪毐势力大增,以太后名义屡屡左右朝政,还密谋待赢政死后让自己的儿子做秦王。吕不韦呢,对这个自己造成的乱局却毫无作为。
嬴政加冠亲政前,嫪毐发动政变,被其将计就计一举铲除(才20出头就这么厉害了)。由此事起,嬴政对吕不韦便有了隔阂。后面俩人又政见不合,几次明争暗斗后,吕不韦被贬回封地养老。养老期间又多与六国权臣使节士子来往,不断传播自己的政见,嬴政令其举家迁至蜀地,吕不韦却饮鸠自尽了。吕不韦如此死法,国人大肆缅怀祭奠,怨声载道,他国借机挑拨一片声讨巨浪,险些酿成政治危局。
嬴政刚刚挽回声誉,稳定了朝纲,又遇秦国大旱。颗粒无收,民不聊生,届时身边又尚未培植出得力能干的大臣,常常忙碌的几天不得休眠,已是焦头烂额。
便在这时,有人举发正在修水渠的郑国是韩国派来的奸细,入秦是奉韩王之命行“疲秦之计”(以后有机会再说说这个战国时期的笑话),盼着秦国修建河渠大量消耗国力,就没精力攻伐韩国了。并且,有元老声称吕不韦早就知道郑国是奸细。
这个事举发的不早不晚刚刚好,内忧外患之际,嬴政亲政不久尚不成熟,得力的领导班子未及组建,对吕不韦以及吕不韦势力的怨怼仇恨,吕不韦又死无对证。几条因素缺一不可。
贵族元老们对外来士子多年掌握朝政大权的不满有了发泄口,趁机把郑国和吕不韦的问题上升为他国人有意乱我朝纲的高度,一致倡议“驱逐山东之客,还我清明秦政”!
嬴政一下子忘了历代秦王面对整个华夏大地的求贤若渴,忘了一百多年来他国人士在秦为相为将积累的这份盛世基业,甚至忘了对真相进行立案调查。大旱带来的焦虑消耗了他的耐心,对吕不韦的偏见让他怒火中烧。
一个荒唐的逐客令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
...3...
上天不忍秦毁于此,此时赐李斯于秦国。
李斯,楚国人,届时还只是一个河渠丞,离开秦国之前休书一封,辗转递到嬴政面前,便是《谏逐客书》。申斥逐客之大错,细数逐客之危害,盘点他国人士之功劳。嬴政看后如雷轰顶。
道理简单,清醒时谁又想不到呢。
当初真是鬼迷心窍了。自己身边不多的几个近臣都是他国人士,就连跟随自己十几年最为信任的宦官赵高也是赵国人,如果全部驱逐出去,只剩下那些元老贵族了。就连嬴政自己都是生于赵国,幼年长于赵国,会不会也在士族元老们的算计中,这后边还有没有更深的阴谋……
吕不韦纵然有过,也是为秦国,为两代秦王有不可磨灭的功劳。他明知郑国是奸细还敢用,一定是将计就计。秦地多干旱,韩国既然把这样一个水家大才送过来,何不用他修渠引水一劳永逸地解决此难,这是有福于千秋万代的事业呀。秦几代君王看的都不是眼下得失,而是大出天下的远大目标,嬴政自然有这个格局。
一旦想通了,覆水也能收。《逐客令》收回,面向华夏大地召回已经离开的农民、工匠、商人、官吏。幸好那时交通不方便,他国人士都是举家迁移,车马人物众多,行动缓慢,很多人还没出函谷关便被追回了。
一场闹剧便如此轰隆隆地收场。
这便是秦始皇曾经干过的一件蠢事。
伟人也犯错,何况你我乎?只要常自省,听取他人意见,积极改正,并总结经验,勇敢前行。就还都是好同志嘛!
《逐客令》
秦人兴国,唯秦人之力也。六国之客,窃秦而肥山东,坏秦而利六国。若嫪毐、蔡泽、吕不韦者,食秦之禄,乱秦之政,使秦蒙羞,诚可恶也!更有水工郑国,行韩国疲秦奸计,入秦与吕不韦合流,大兴浩浩河渠工程,耗秦民力,使秦疲弱,无力进兵,无力克旱,以致天怒人怨酿成大灾。是可忍,孰不可忍!唯六国之客心有不轨,行做间人,国法难容。是故,秦国决意驱逐山东之客。自逐客令发之日,外邦士商并在秦任官之山东人士,限旬日内离开秦国。否则,一律以间人论罪。
《谏逐客书》
臣李斯上书:尝闻人议逐客,王下逐客令,此举治国之大过矣!秦之富强,实由用才而兴。穆公称霸而统西戎,在用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五人。孝公强秦,在用商鞅。惠王拔三川并巴蜀破合纵,在用张仪、司马错。昭王强公室杜私门大战六国,在先用穰侯,再用范雎。孝文、王,安度危机稳定大局,使秦国于守势之时不衰颓,在于任用吕不韦蔡泽也。秦自孝公以来,历经六世蒸蒸日上,何也?用客之功也。山东之才源源入秦,食秦之禄,忠秦之事,建秦之功,客何负于秦?而秦竟逐出国门哉!向使六世秦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秦国岂有变法之功,强大之实也!
依臣入秦所见,秦国取财纳宝不问敌我,昆山之玉、随和之宝、太阿之剑、纤离之马,秦不生一物而秦取之者,何也?物为所用也。秦国之乐,击瓮、叩缶、弹筝、搏髀长歌呜呼而已,而今秦宫弃粗朴之乐而就山东雅乐者,何也?快意当前,雅乐适观而已矣!财货如此,声乐如此,何秦国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之,为客者逐之,岂非所重者财货,所庄襄两轻者人民也!果然如此,非跨海内、制诸侯之气象也。
臣尝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才众。是以泰山不让抔土,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今逐客弃才以资敌国,驱商退宾以富山东,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敢入秦,何异于借兵于寇,资粮于敌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秦今逐客以资敌国,内空虚而外积怨,损民而益仇,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王慎之思之,莫为人言所惑也。
作者:Ena,80后,人力资源工作者。
个人订阅号用于分享职场故事、生活感悟、影视剧分析、书评、游记等。
微信搜索双印红日即可关注。